
金融危機后,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主流運作模式,并成為各家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新增長點。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資產池類理財產品的內涵、現狀、產生背景及運作模式進行邏輯性分析,提出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實質上是在金融脫媒大背景下,國內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性步驟,體現了存款投資化和貸款證券化的特點。同時深入分析了目前資產池運作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及其控制措施,并對國內商業銀行資產池類理財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設性意見。
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內涵、特點及現狀
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內涵
資產池理財產品,是指有別于傳統的一對一理財產品,以債券、回購、信托融資計劃、存款等多元化投資的集合性資產包作為統一資金運用,通過滾動發售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持續性募集資金,以動態管理模式保持理財資金來源和理財資金運用平衡,并從中獲取收益的理財產品運作模式。
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特點
從目前商業銀行運作實踐來看,資產池理財產品具有“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 ”的特點。
滾動發售。滾動發售是指連續發售理財產品和到期續發理財產品,保障募集理財資金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集合運作。集合運作是指將基于同一資產池發售的各款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歸集管理,統一運用于符合該類資產池投資范圍的各類標的資產構成的集合性資產包,該資產包的運作收益作為確定各款理財產品收益的統一來源。原則上同一資產池發售的不同理財產品不單獨對應各自資金投向。通過集合運作方式,可以使資產池理財產品在固定收益資產、信貸資產、權益資產甚至衍生產品等大類資產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的資產擺布,規避某一投向某類資產所產生的過度波動,通過分散化投資有效降低資產組合的整體風險。
期限錯配。期限錯配是指資產池理財產品資金來源方(即發售理財產品)的期限,與資金運用方(即集合性資產包)的期限不完全相同,資金來源方期限短于或長于資金運用方。由此,可以形成較大的規模優勢,并通過靈活的流動性管理沉淀較大比例的資金進行期限錯配,利用向上的收益率曲線,有效提高投資者收益。
分離定價。分離定價是指同一資產池發售的各款理財產品收益水平,一般不與該款理財產品存繼期內集合性資產包的實際收益直接掛鉤,而是根據集合性資產包預期的到期收益率分離定價。這擺脫了傳統的理財產品根據資金運用實際收益決定資金來源即理財產品價格的模式,可以發揮銀行的資產擺布能力,提高產品的定價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資產池理財產品現狀
國外銀行資產池理財業務發展概況
銀行理財業務在國外稱為“財富管理業務”(Wealth Management),一般是指商業銀行針對中高凈值個人客戶所提供的各類金融服務的統稱。財富管理業務范圍廣泛,包括證券經紀、信用卡、個人貸款、保險產品、資產管理、財富配置及投資咨詢、私人銀行增值服務等等,管理的范圍包括客戶的資產和負債,而非單純的資產管理業務。
國外商業銀行從事財富管理業務已經有300余年的歷史,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快速發展,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開始將其作為銀行業務運行和服務的一種基本方式。財富管理在歐美大型銀行的業務分類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匯豐銀行2007年末財富管理業務稅前利潤占比超過30%,而花旗銀行2007年全球財富管理業務凈利潤占比則高達54.6%。
仔細分析國外銀行主流資產管理業務的模式可以發現,其本質上是采取了我們稱之為資產池的運作方式,并在自營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之間建立了極其嚴格的防火墻制度,保證了利益分配的公允性。在風險控制方面,一般情況下設定了較為嚴格的杠桿比例,當然,市場情緒較為狂熱的情況下,杠桿比例屢被突破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也正是如此導致了金融危機期間的連鎖反應。
國內銀行資產池理財業務發展概況
相較國外而言,國內理財業務發展明顯滯后,尤其是資產池類理財產品更是2007年以來才逐漸興起的一種業務模式,在此之前,國內銀行理財業務以簡單的一對一運作模式為主,也就是募集一期特定期限資金后,匹配于相關債券或其他資產,本質上是為投資者提供一種投資通道服務,相對缺乏主動的資產管理。目前,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主流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在2009年市場公開發售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中,有約42%采取了具有組合管理、集合運作特點的資產池運作模式,主要投資標的包括信托貸款、債券、回購等固定收益類產品。與國外銀行理財產品不同的是,國內銀行資產池類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信貸投放的另一渠道,并且在實質上突破了現有存貸款利率的管制區間。盡管國內商業銀行以資產池模式為主導的理財業務已經在近兩年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監管政策、風險管理、投資運作等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亟需進一步規范。
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產生背景及意義
資產池理財產品產生的背景
利率市場化。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資產池類理財產品成為突破貸款利率管制下限和存款利率管制上限的現實途徑,也是鞏固商業銀行存款市場份額和培養優質客戶的客觀需要,實質上是銀行貸款資產的證券化和儲戶存款的投資化。
金融脫媒化。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建設的日益完善,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影響,金融脫媒日益加速,直接融資比重日益上升,給商業銀行傳統的以存貸款為主導的經營模式提出新的挑戰。
低利率環境。目前債券市場利率水平明顯低于同期限存款利率,給銀行傳統的債券型理財產品帶來較大運作難度,通過組合化方式投資于債券、信托貸款等資產,可以有效提升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收益空間。
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意義
豐富商業銀行產品線,提升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度。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可以有效地豐富商業銀行為投資者提供的產品線,以創新帶動業務發展,在增加商業銀行穩定資金來源的同時,可以顯著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對于商業銀行的貢獻度,擺脫以往過度依賴存貸款利息差的業務模式,增強其應對經營環境變化的能力。
促進產品創新能力,提高產品定價水平。現代商業銀行的競爭焦點在于產品創新能力和定價水平,資產池類理財產品的推出可以整合商業銀行內部原有的競爭優勢,產生聚合效應,將其原本的信貸優勢和債券市場運作優勢有機結合,在促進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的同時,提高其金融產品定價水平,為將來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競爭奠定堅實基礎。
有利商業銀行經營機制轉型。國內商業銀行在長期處于管制利率經營環境下,已經習慣于坐收利差的經營模式,而這種模式已難適應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脫媒化背景下商業銀行提升競爭能力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需要。資產池類理財產品的推出將有效促進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風險管理模式的轉型,改進商業銀行內部經營機制,使商業銀行加速融入現代金融競爭格局。
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在滿足銀行自身競爭需要和投資者投資需求的同時,實質上是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存款投資化趨勢和貸款證券化趨勢的集中體現。
存款投資化
投資者通過購買商業銀行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可以有效擺布自身資金頭寸,根據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頭寸期限結構和收益結構,打破存款類產品的利率上限,并且形成更為靈活的結構安排。在這種運作模式下,理財產品在取代商業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同時,成為了普通居民重要的投資品種之一。從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了繼基金、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之后,國內居民主要的投資品種之一,并且,相比前幾種投資渠道而言,資產池類理財產品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為穩定地收益來源和更為豐富的投資渠道,使個人投資者也能夠介入貸款類產品之中。
貸款證券化
通過將信托貸款置入資產池,并以之為基礎發行理財產品,資產池類理財產品這種運作模式極其類似于國內方興未艾的貸款證券化,信托貸款相當于貸款證券化中的支持性貸款,各期理財產品相當于貸款證券化中的過手證券(Pass-through Security),但相較貸款證券化而言,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為廣泛的投資主體,也具有更為嚴格的風險管控手段,必將成為市場主流。
通過達到存款投資化和貸款證券化的效果,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已經在國內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嘗試性步伐,尤其是在存貸款管制利率體系長期存在且久未撼動的情況下,此舉更加具有開創性意義,可以說是為國內商業銀行開辟了一塊利率市場競爭的試驗場。從監管當局角度來看,一定程度上這也應是其所樂見的,畢竟商業銀行不可能永遠生存于監管當局所劃定的圈子內,遲早要直面真正的金融市場競爭,而商業銀行定價能力的培育是參與金融市場競爭的必要前提。當然,從博弈論的角度看,監管當局與商業銀行關于資產池類理財業務的發展也存在持續性博弈,一方面監管當局要綜合考慮資產池理財業務發展對于商業銀行效益提升、定價能力提高以及國內利率市場化探索的正面效應,同時還要考慮在目前缺乏體系化監管政策的情況下,這類業務的發展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則通過資產池類理財業務不斷試探監管當局對于這類創新業務的監管底線,在不斷試探的過程中達到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有機統一。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業務發展方向建議
總體來看,國內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對比國外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歷程以及國內基金行業發展歷程,具有委托理財特點的資產池理財業務,應在借鑒吸收國內外相關行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并堅持先規范后發展的思路,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穩健發展。
組織架構方面
獨立于自營業務的資產管理部門,專門負責資產池理財業務的發展,在資產管理部門內部建立完善的前、中、后臺制衡約束機制,同時根據專業化分工的原則設立專門的產品經理、投資經理、風險經理。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產品研發和設計,投資經理負責產品的投資運作管理,風險經理負責產品運作風險監控,以確保資產管理業務的穩健發展,并為將來成立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打下基礎。
在資產管理業務和自營業務之間建立嚴密的防火墻制度,避免自營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之間的利益輸送,以及由此產生的聲譽風險對銀行的沖擊,保證業務合規運營。
運作模式方面
資產池的設立應遵循“分散運作、風險隔離”的原則,即同類型理財產品對應一個資產包,而不同類型理財產品應對應多個資產包,避免不同產品交織在一起出現收益分配不公允的情況,以保證理財產品運作的規范性。
在資產管理部門內部,前、中、臺相關人員共同成立投資委員會,具體負責理財資金投資總體策略的擬訂以及運作效果評價,前臺投資經理在總體策略框架下具體負責安排產品投資運作,避免策略風險。
風險管理方面
構建資產池類理財產品風險識別、計量、評估、緩釋的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引入經濟資本、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風險分析方法,全面詳盡地反映資產池理財產品運作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并綜合運用限額管理、授權管理、授信管理三大手段密切監控產品運作過程中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對于政策風險,應密切關注監管層面政策變動,同時在相關政策明確之前采取相對規范的運作方式。對于聲譽風險,應在做好產品風險等級評估和投資者適合度評估的基礎上,做到產品運作信息的公開透明。對于操作風險,應通過成型的流程設計和固定的系統控制加以管理。
產品營銷方面
根據客戶不同風險、收益及流動性偏好,擬訂相應的銷售策略,鞏固個人客戶市場基礎,并重點推進對公客戶的營銷開展。做好銷售人員培訓以及客戶認知度培育,避免銷售人員向客戶進行誤導銷售,同時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使客戶充分認識到非保本類產品的風險特點以及風險等級劃分。利用現金管理平臺實現對公客戶的集約化營銷,考慮對公現金管理特點,可有針對性地研發流動性較強的開放式產品,擴大對公發售規模。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