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望中關村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做出示范
舉國上下熱議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講話精神?!爸v話”高瞻遠矚,緊密聯系國情,對國家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指導意義?!拔幕敲褡迥哿蛣撛炝Φ闹匾慈?,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正如聯合國關于《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所表述——“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業界專家認為,“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既是能夠與當代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新興產業,也是對‘增量’資金需求巨大、需要進行規模經營、能夠迅速實現規模擴張和高速發展的產業,這一切都決定了文化產業最需要也最容易采取股份制的組織形式?!泵鎸π碌男蝿?,要求有識之士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用“新的視角、新的理念來看待文化,充分認識文化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不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而且關系民生幸福;不僅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越來越大,而且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日益突出,最大限量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關村特別是海淀核心區,具備文化體制改革“天時、地利、人和”的氛圍。無論是文化底蘊、創意產業,還是人才、資源,都具有結出碩果的創新基因。惟有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具有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持體制創新,面對市場;政府主導,構建體系;修訂規劃,打造品牌;加強引導,為民所需;扎實工作,務求發展。就一定能夠像產出高新科技產品那樣,取得“文化體制改革”的示范效應。
俞敏洪的“平民情結”是“素質教育”的精髓
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的成長經歷就是一部百讀不厭的“勵志書”。毋庸諱言,俞敏洪先生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躍上“龍門”,其綜合能力,用時下“素質教育”的標準來衡量,也是當之無愧的“才男”。俞敏洪先生的“平民情結”令人感動,也是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東方最近推出“智能測試系統”,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俞敏洪認為, “我最希望把這套系統用到貧困地區,以公益方式,對貧困地區教學提供幫助,讓農村孩子也能夠受益于‘優能’系統。我們有財力、有人才,應該能做出來?!庇崦艉閷Ξ斚碌摹耙粚σ唤逃碧岢觥蔼毤乙娊狻保赫嬲摹耙粚σ弧眰€性化輔導最大的特點,是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學習和心理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一套獨特、行之有效的教學輔導方案和心理輔導策略。除了讓孩子掌握切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心理和心態更健康。個性化輔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成績和綜合素質能夠穩步持續提升。盡管目前的“個性化教育”離廣大農村學生的距離還很遠,俞敏洪先生動情地用自身經歷鼓勵人們說:農村學生更具有成功的動力和可能性。農村的孩子勤奮已然成為習慣,終生難以改變?!霸谥袊荚囀怯肋h不能擺脫的一件事情。中國學生只有通過考試,才能跨過一個個的門檻,進入新的生命狀態?!?“我更相信一般家庭的孩子能夠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新東方做‘優能’系統的動力就是最終幫助窮孩子提高幾十分,在高考中取得勝利,贏得一個全新的生命起點!”
“教授很忙,非錢勿擾”何以堪言“師道尊嚴”
高校的教育改革是國人最為關心的話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離開我們時留下了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剛剛謝世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教授,在耄耋之年最為關心的“三件事”——“一是弘揚中華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人才的培養;三是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自主創新?!卞X偉長教授對教育問題格外關心,有過許多精當的論述,讓人難忘。諸如,“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圍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什么是應試教育?就是學校忙于應付考試,小學應付考中學,中學應付考大學?,F在的考試非??贪?,數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選,家長就要交許多錢。哪個學校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即使僅就智育而言,這也是片面的?!睍r下,高校普遍盛刮的“官本位”之風,教授忙于出席笑納“出場費”的社會活動。心安理得地把研究生或博士生當作獲取實驗數據的“工具”,教授沽名釣譽剽竊他人成果,學子們上網花錢請“槍手”代勞撰寫論文……這些惡劣表現都是利令智昏的丑陋行為?!胺恰X’勿擾”是禍根,教師不端是病源。教授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為人師表”,成為“一面不倒的旗幟”。古人提倡“師道尊嚴”~一師嚴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倘若師不能為人之楷模,又何以堪言“尊嚴”!身教勝于言教,古之禮也。
“無冕之王”忌對“壞消息綜合征”推波助瀾
在日前的《中國青年報》上讀到兩篇關于“壞消息綜合征”的文字?!罢鳌闭呒凑骱虻囊馕?。始作俑者系美國尼爾森發布的一份“亞太地區網民習慣的報告”,稱“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倍蚓W民的這一比例只有4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也基本驗證了這一現象的存在。于是,有人提出“我們是不是患上了‘壞消息綜合征…的質疑,也有人認為“‘壞消息綜合征’緣自人性的不完美”。西方新聞學者認同“新聞欲”的概念——“人類具有了解社會或自然界新近變動的一種欲望,是人類社會聯系的必然產物,是求知欲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情況、新事物、新經驗、新問題以及集體感、安全感、正義感、進取心等,都是新聞欲的重要內涵。”由此想開去,時下媒體對“兇殺、暴力、災害、災難的新聞總能激起更多人的興趣;對名人的沽名釣譽、官商權錢交易,乃至官員“養二奶”的道德敗壞等新聞,由憤恨到無奈,這也就不難理解。不該忘記的是,按照我們的新聞原則,絕不可“有聞必錄”。鑒于新聞的思想性、指導性、正確性和負面效應,還是要有更多的主旋律作品占據更多的傳媒版面和空間。 “哪壺不開提哪壺”絕然不是傳媒業者的“必殺技”, “無冕之王”對“壞消息綜合征”不該推波助瀾,應該把最“本真”的新聞消息傳遞給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