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中國將進入一個兩億大學畢業生的時代。保證畢業生的素質和數量一同實現增長將是中國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高校提升自身品牌的空間也會大有可為。
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
一直以來,數量和質量的悖論碰觸著中國高校久未愈合的傷口,就業難凸顯了數量背后的就業能力不足。麥肯錫曾調研統計,中國每年新培養出約160萬名工程師。是美國的9倍。然而,他們中只有約16萬人具備為跨國公司工作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
高校如何培養出市場需要的人才,并樹立自己的品牌,已成為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巨大挑戰。
2010年8月,眾多教育人士在“品牌中國”大學校長論壇上延續了這一話題的討論。會上,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校長葛世榮、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北京吉利大學文化經濟學院院長陸濤、邯鄲學院院長楊金廷等對高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并通過各自學校的創新實踐。為高校尋找個性化品牌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標本。
痼疾難除
眾人獨擠精英教育獨木橋
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公眾對大學排名日益關注,大學本身也越來越關注排行榜對學校的影響。雖然排行榜的評價指標包含社會貢獻度、科研實力、師資力等軟硬件資源,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現。
“大學排行榜還不夠科學,缺乏社會公信力。具體表現為,對大學真正實力的反應不夠客觀,排名所選取的指標體系不夠科學。目前國內有些評估機構、排名機構。用一把尺子衡量各類型、各層次大學,評價指標一刀切,評價標準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校長葛世榮對媒體談到。
更深遠的影響是,排行榜的出現,將促使有些學校不顧自身實際而盲目攀比。單科型院校向綜合型靠攏。專科學校向本科大學進軍,致使所有高校都朝同一方向發展。最終喪失辦學特色。
有教育人士指出,中國高校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提倡全部學生走精英教育這座獨木橋。
“全世界有兩萬多所大學。99%都是實用性大學,只有1%是研究型大學。而中國高校長期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思路,忽視勞動力市場需求更大的是應用型技能人才,不重視學術型人才和職業型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重視概念,忽視實踐。教師隊伍構成不盡合理。”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脫離企業實際需求,導致大學生理論脫離實際。有關調查發現,“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單一,不能產學結合”是高校與企業共識的最突出的人才的培養問題。
應該把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結合起來。大學可以為自己培養出多少名人而聞名于世,這是精英教育的范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眾教育。隨著大學越來越普及。應該著眼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
“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他的孩子將來不僅要當企業家,還要當科學家、藝術家,而且要當大家。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施加學習上的壓力。但從社會角度來看,真正能成大家的占不到總人數的萬分之一,成家的也到不了千分之一。這樣的概率下。成功的定義需要改寫。一個人適合什么并且干了什么,就是成功。”原《經濟日報》總編艾豐強調。
用邯鄲學院院長楊金廷的話說,“中國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格局,即985、211高校引領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或國際知名的高校,他們培養的人才對于企業來講,是高層的智慧型戰略家類型的人才。而對于一般的本科院校來說。應該立足實際,更多的是培養應用型的或者是中層技術型人才。”
校企結合
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捷徑
大學傳統教育是做人做事做學問。而在市場條件下。企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場所,而企業又是現代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不了解企業就不能夠了解現代社會。中國經濟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企業也由低端制造一步步邁上品牌之路。但中國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企業需要的人才有相當的差距。
1998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五個發展,大幅度,大規模,大批量,大范圍,還有大力度。迄今為止,中國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一個培養多樣化人才的格局。目前,省屬高校在快速地發展,民辦高校、三等高校都在競相角逐,激烈競爭態勢下。所有的學校都希望被打造成品牌學校,擁有自己的優秀生源。
“中國高校培養的學生,從整體上看與中國發展大趨勢相吻合,但與產業的契合度卻相去甚遠。”邯鄲學院院長楊金廷認為,“相比民辦院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公辦院校的條條框框、箍在頭上的緊箍咒仿佛越來越多。學校的機構設置并不能按照學校的需求來設計和調整。”
高校明確的做法是弄清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同時知道自己能夠為企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近日公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中。增加了“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這一修改將改變目前政府審批導致專業設置一窩蜂的現象,有利于學校發展特色專業,告別千校一面。在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措施中,《綱要》把征求意見稿中的“推進創業教育”豐富為“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校企結合是大學生了解企業的最佳途徑,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就業門路和發展方向,企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和實踐機會。對學校來講,企業能為其提供科研經費的支持,兩者是智力和財力的完美整合。
樹立品牌
好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專業
“一個大學要成為名校,不是面面俱到、面面都好,首先要研究自己的特長,然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指導學校的整體建設。有的學校可能第一步是打學校的總品牌。有的學校是先打學院的分品牌,如大學里某一個學院很突出,這個學院在全社會叫得響也把學校總品牌帶動起來。”原《經濟日報》總編輯艾豐強調。
首先,對民辦高校來說,突破傳統,在專業上創新。與其說是夾縫中生存的無奈之舉,不如說他們具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教學與產業鏈相銜接。是民辦院校的絕對優勢。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是北京吉利大學汽車摩托專業的奠基人。他倡導基于就業導向的311教育模式,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來培養學生。整個學期,學生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課堂學習基礎知識,三分之一時間用于社會實踐。其余的時間是真正的實習。
汽車摩托藝術專業的學生也被譽為吉利天使。奧運會上百名吉利天使舞動鳥巢,還有四名作為引導小姐,引導德國、奧地利和保加利亞的運動員們相繼出場,給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之后的世界拳王爭霸賽、鳥巢商演、復興之路上,我們仍能看到吉利天使的搖曳身姿。
2010年,學院的新亮點是,2005級畢業生譚文入選了世界小姐,并飛赴拉斯維加斯參加比賽。旁人眼中的汽車摩托藝術專業還很新鮮,迄今為止只培養了兩屆畢業生,但他們的畢業生正走向社會,并獲得了大眾的好評。
在李書福的指導下,從吉利汽車到沃爾沃,北京吉利大學文化經濟學院的專業都圍繞“汽車”和“美麗”展開。用文化經濟學院院長陸濤的話來說,美麗是種文化,而文化是種經濟。可以說,北京吉利大學文化經濟學院營造了一種“美麗經濟”。
無獨有偶,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校長葛世榮加強了礦大的特色專業設置。
“以礦大(徐州)為例,我們很注重拓展特色專業。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專業。如地學作為基礎科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其發展空間很大,而其延伸的礦山安全、地下工程、地下交通等學科對于我們國家今后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來說越來越重要。”
人才培養上,中國礦業大學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面向市場,畢業生要能夠適應環境。學校很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與培養。1984年,學校率先對大學生開設創造學選修課。此后,還在學校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專門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地,并且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提出創業申請,得到批準后能夠得到營業執照,還給予一些啟動資金,讓大學生嘗試一次創辦企業的實踐。
海南大學走的是一條與區域經濟相結合的道路。
海南大學作為海南省唯一一所211重點大學,更加注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依托海南建國際旅游島的利好環境。海南大學2010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提升態勢。其中,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已有70%以上畢業生與企業簽約。
海南的高爾夫旅游行業很興旺,今年學校又開辦了高爾夫專業和草業專業,適銷對路,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國際旅游島建設帶動了海南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程度在逐步擴大。拉動了對應用型人才的就業需求。
參照本地經濟特色,學校在熱帶農業、海洋生物和海洋科技、海島旅游及黎族文化藝術、高科技化工與新材料、特區經濟管理與法律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并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海南大學有3000多學生就讀應用性本科。如稅務財會專業、園林花卉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國際漢語教學專業等,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基本在90%以上。
“要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就要尊重教育規律,同時要考慮市場的需要。才能辦好大學,辦好教育。”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強調, “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大學能夠按照教育規律而不是政府部門管理的規律辦學,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邯鄲學院通過教學改革,要求老師們走進企業和服務單位,與教學相互動。
邯鄲學院通過對邯鄲市及周邊區域所有企業和一些政府機構縣區的走訪調研,了解到企業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的人才類型后,進行了大幅度的教學改革。學校構建了學院特有的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行三請三進,老師要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服務單位;同時把企業的專家們和校外的教育家們請到學校來,與學生和教師做與教學相關的互動。
現在學院所有的專科課程基本顛覆了教育部規定的專科課程結構體系。本科已經有6個專業正在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今年還將拿出4個專業做調整。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院長實行招聘制,教學與企業對接。明年,學院本科層面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全面推開。
在最新的《教育規劃綱要》中,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學生入學率達到40%。這意味著,十年后,中國將進入一個兩億大學畢業生的時代。保證畢業生的素質和數量一同實現增長將是中國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高校提升自身品牌的空間也會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