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期間,“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奧運結束以后,什么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呢?
戲劇產業,是當下中國文化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北京,一群成熟又充滿朝氣的年輕人,熱情地耕耘在這里。他們用戲劇表達自我。針砭時弊,闡釋藝術。構畫夢想。
北京青年戲劇節給這些熱愛戲劇的人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和藝術實踐的機會。從2008年至今,青戲節已經走過了三個年頭。這里推出了一部部視角獨特、個性鮮明的戲劇——《鹵煮》、《金魚和漁夫》、《在變老之前遠去》等,或勾起一種情懷,或喚起某種回憶;這里走出了一大批為觀眾所認可和喜愛的戲劇人才——邵澤輝、黃盈、趙淼等,這些青年導演們以自成一家的風格獲得了媒體和戲劇觀眾的普遍好評。青戲節因此成為了北京非常有影響力的青年戲劇節之一。
2010年度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在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志愿者服務指導中心等單位和組織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下拉開帷幕。33部國內外優秀戲劇作品和戲劇論壇、戲劇教育活動令第三屆青戲節亮點不斷。
擔任藝術總監的孟京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個健康的戲劇節應該有政府、基金和主辦方三部分共同完成資金支持。“如果全是國家撥款,會造成參與者懶惰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但是沒有資金支持,做戲劇也只能是空談。”孟京輝說,下一步,他希望建立北京青年戲劇的發展基金,為戲劇節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團市委宣傳部長祁治國則對青年戲劇寄予了厚望,他在青戲節新聞發布會上熱情飽滿的發言: “青年戲劇節和青年戲劇文化可以說是北京突出地特色。奧運期間,我們打出了‘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奧運結束以后,什么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呢?我們認為‘北京青年戲劇節’是北京文化活力的代表,希望大家可以共同努力,把青年戲劇打造成北京文化的新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對于北京來說,“文化”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戲劇又是北京文化中閃亮的一顆星。一個做戲劇的朋友說,文學的魅力在于發揮讀者的自我聯想力,是一個人的事兒;而戲劇之魅力則是立體呈現后讓觀眾欣賞、批評、建議的互動過程。是一群人的事兒。正因如此。觀眾看戲,并不單單是圖個消遣;觀眾愛戲。是因為劇中那些能觸動自己靈魂的東西。換個角度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著戲劇的發展。
愿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為更多的青年戲劇人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激發他們創作的激情,推出更多觀眾認可的好戲;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戲劇的每一種嘗試和每一步發展。
讓充滿朝氣的青年戲劇真正成為北京文化的新名片,我們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