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不是認同,寬容有等待和催醒。
這是一個糾結的時代。不光80后、90后糾結。我看40后、50后、60后、70后也都在為現實和未來糾結。年輕的糾結著就業,蝸居和婚嫁,中年的糾結著壓力,升遷和子女的教育,老年的糾結著醫療和善終,因為他們碰到了太多的沒想到,聽到了太多的從沒聽說。處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交織在一起的中國人面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社會形態,想不糾結都難。
外國人也糾結。好好的生活為何被金融危機奪走了工作和住房?好好的平靜為何被巡航導彈炸亂?國家為何搞到要破產而無法破產,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政府更在糾結。對工業化管理有效的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為何在新世紀出現后有種種不適,對政治把握不住的同時,對經濟更是有心無力。新興國家政府同樣糾結,面對新的社會結構,舊的管理體制已力不從心,否則何以大呼面對大量的“兩難”。
糾結的本質原因是社會結構已經發生變化,而社會的管理結構和理念仍然沒變。實體結構要求向東。管理結構和理念仍然只向西,大多數人自然找不到北。社會在近二十年發生了根本性的結構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已從工業化社會初步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原來在工業化社會有效的管理結構、法律框架、理念意識都沒有跟著改變。人們在過去、現實和未來中糾結,在適應新結構和舊體制間糾結。關鍵是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新結構的出現和新結構要求新的管理和意識,糾結的事就更多。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沒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他剛上臺時我寫了短文,要大家對他不要期望過高。他想“CHANGE”但他不知道“HOWTO CHANGE”。因為他的認識還沒到達新結構,有點感覺,但很皮毛。
中國的社會形態是前所未有的,超過三分之一在農業社會,近三分之一在工業社會,少于三分之一在信息社會初級。農業社會伴隨專制,工業社會自然民主,信息社會導致公正。在這種新社會結構中,每個人多少都在糾結,你按信息社會方式行事,有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制約著你。為什么中國出不了世界一流的IT企業,就是因為我們有許多不同社會形態帶來的糾結。為什么我們的榜樣企業,上五百強的企業無人敬佩。因為他們是按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初期的意志由政府打造的。雖上了榜,卻掉了份,丟了人氣。慣看秋月春風的人要知道。可惜此時盛夏炎炎似火燒。
人類是向前的,雖然很不順。社會管理應促使人們的農業社會意識向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意識轉移,工業社會的意識向信息化社會意識轉移,那人們就有了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人們的糾結就少了。但現在媒體的旋律是名利至上,熱點至上,吸眼球至上,如何引導人們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引導人們向下的力量,一時可很大,但最后會消失。文革時,輿論導向不謂不強。最后換來了一代人的覺悟,迎來了改革開放。
在此糾結的時代,只有寬容。但寬容不是認同,寬容有等待和催醒。我們沒辦法讓奧巴馬一夜成為信息化社會意識的人,雖然他使用了許多信息化工具。我們沒辦法讓制定法律和政策的人快速接受信息化社會的意識,因為他們仍在遵循農業社會的方式,每天在忙于應酬。跑官要錢。我們沒有辦法讓農民一夜放棄所有的小生產意識。因為他們還沒有機會使用現代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走在前邊的人,只好在前面無奈地寬容著他們,等大家都醒悟了,就都趕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