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思想被傳為美談,而王國維、陳寅恪等大師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也被推崇為令人景仰的學者風范。中國大學,一直以來,被當作科學精神、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搖籃、社會風潮的發源地和社會變革的助推器。在近現代史上,中國大學一直以來和科學、民主、社會良心相互印證。和時代精神血脈相連,參與了歷史發展的進程,在民族的進步史上打上了自己深刻的印記。
然而,這一切,在近些年,已漸趨失落。上世紀末,先鋒作家格非寫了一部名為《欲望的旗幟》的長篇小說,描繪了大學里精神信念荒蕪的景象。現在,一個世紀已經翻過頁去,情況沒有大的改變,反而有加劇之勢。名人“學歷門”事件、學者論文“抄襲”事件、課堂學生襲擊老師事件等等,敲響了我們的大學人文精神失落的警鐘。市場經濟的沖擊、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行政化、民辦教育困窘、創新成果匱乏等等因素,都阻礙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日積月累,弊端叢生,積重難返。
于是,才有了錢學森的“世紀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于是,才有今年1月26日,溫家寶總理的倡導:“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
于是,才有今年2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
于是,才有近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教興國戰略、人才戰略的反復部署。
同樣,也是基于對中國國民精神問題和高度教育問題的思考,我們《中關村》雜志在8月1 7日下午,在中關村皇冠假日酒店,舉辦了“革新與復興——中國高等教育轉型”論壇。論壇上,周孝正、張頤武、程方平、王魯湘、胡星斗等來自中關村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真誠袒露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憂思,發表了個性化的見解,大膽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中關村》雜志社社長衛漢青認為,中關村集中了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78所中國最著名的高等院校,以中科院為代表的136個科研院所,以及中國一半以上的海歸人才,對于中國教育的癥結和革新、轉型與復興,應該投入更多的思考,發出更多的聲音。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的《尋求大學之道》,也是警世黃鐘。這位公共知識分子,用自己高亢的喉嚨,再一次向我們的現行高等教育體制和未來教育方向發出拷問和呼喚。
中國,憑借多年的經濟改革,已經躍升為國內生產總值全球第二的國家,但這不是我們的終點,而只是我們的起步,就像一艘大船剛剛揚帆起錨。我們只有在經濟復興的基礎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用科教興國的戰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國力,我們這首大船才能駛向蔚藍和廣闊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未來中國的大學,能夠成為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風帆么?
我們有理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