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根本上處于失語狀態, “文化中國”的形象是一個遙遠的模糊不清并充滿病態的被歪曲的形象。
國家形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國際交往活動中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及其公眾所形成的整體印象。國家之間在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對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的形成產生影響。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公平程度、國家競爭力、歷史文化積淀以及外交表現都對該國國際形象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國際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國家名片”,它的定位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力,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利益關系。因此。在當代社會各國都把提升國際形象作為國際交往的一個重要目標來追求。
國家形象與文化資本
在國家形象的構建中,文化無疑是日益重要的核心要件,而美國則是文化形象構建的最大的成功者。2001年美國的一項“藝術、文化與國家對策”項目研究報告認為,“美國文化是美國智慧和創造精神積聚而成的一種資本。這種特殊的資本既是人類成就和歷史的寶藏,也是人類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源泉。美國文化資本在當今全球知識性經濟社會中,作為一種關鍵性社會資源,對于美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在尋求保存各自的民族特性和達成相互了解的過程中,正日益顯現其重要性。”
回望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向西方學習,一個半世紀的中國文化史,是一部西風東漸的歷史。100多年來,無數中國的有識之士,先烈、先輩、偉大的前驅者,從魏源、梁啟超到魯迅都是向西方尋求中華復興的思想動力:從孫中山到陳獨秀都是向西方尋求救國的真理與道路。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根本上處于失語狀態?!拔幕袊钡男蜗笫且粋€遙遠的模糊不清并充滿病態的被歪曲的形象。
模糊不清的“中國”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原則,努力發展本國經濟,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創造了連續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通過對外開放和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中國逐漸建立起經濟實力雄厚的“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斷向著成熟、理性的方向提高。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中國舉辦世博會,標志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全面認可。日益開放、日益強大的中國以更為寬廣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為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但是,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仍然是想象多于實際。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在鼓噪“中國威脅論”。在美國人看來,正在崛起的中國是一個“未得到滿足的、野心勃勃的大國,其目標是主宰亞洲”。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媒體中,來自經濟的威脅、糧食的威脅、軍事的威脅、環境的威脅、文明的威脅等種種來自中國的威脅紛紛出現。2001年以來,與“中國威脅論”一脈相承的“中國崩潰論”又粉墨登場,國際社會有另外一種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認識,即“強大但不確定的中國”。事實上,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和危言聳聽的“中國崩潰論”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并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30年,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上高速發展,我們無可爭議地成了“世界工廠”、世界制造業中心,但這個世界只認為你不過是個鞋子大國、帽子中國、廉價勞動力大國——一個汗水大國而已。
意識形態的對立與西方大國的政治經濟霸權心態是產生“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遠遠不及中國對世界的了解多。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看到了一個“經濟中國”在發展經濟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輝煌成就。但對承載這些輝煌成就的有著13億熱愛和平、渴望發展并艱苦奮斗的人民和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卻遠遠不夠充分。由于在文化方面缺乏對中國的深入了解。因而也就無法充分理解中國對和平發展、民族復興的渴望。并對中國強大起來以后的發展方向感到擔憂。同時,中國自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挑戰也為“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論調的囂張提供了借口。近年來。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如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之間的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不公現象加劇,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緊張與和環境壓力。龐大的人口壓力,等等。這些矛盾表明,僅僅依靠經濟發展,是無法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也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要實現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戰略目標。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增強國家的文化力量,通過文化力量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重塑中國形象的良機
以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為標志的重大的世界性“事件”,全面改變著當代世界的“國家問思維”和“文化地圖”。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讓世界來到中國,讓中國向世界敞開。兩次偉大的標志性事件,構成了西方文化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它們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溝通、對話、交往的最好場域。作為巨型的展示會,它們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全球平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它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國際姿態、重建文化中國的當代形象、展示和平崛起的強大中國的歷史性轉折點。
如果把全球化帶來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播,看作全球化的第一階段——全球本土化的傳播階段的話,那么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不斷崛起,尤其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則意味著世界進人了全球化的第二階段——本土全球化階段。全球本土化的階段,是西方發達國家,以西方為中心,向發展中國家推動其全球戰略的階段,是西方跨國集團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本土化、地域化的時期。概言之,這依然是西風東漸、北風南吹的時期。本土全球化則不然,它是處于世界邊緣的發展中國家,向世界特別是向西方發達國家展示自身文化的時期,它不是日本的“脫亞入歐”,而是東方文化、南南世界,以自身文化的特質走向全球,爭取并獲得對話權的新的歷史時期。東方不要中心,也不要主宰,但希望這個世界除了西風東漸,北風南吹,也有東風西漸,南風北吹。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當西方憑借全球化統治世界。欲成為世界霸主的時候,發展中國家也借助全球化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本土走向全球。新的世界秩序是多元對話、合作共贏的新秩序。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就是開啟本土全球化,開創世界新秩序的嶄新標志和時代分界線。
世博會:國家形象的舞臺
世博會是以世界文化為基礎的一場文化的盛宴。在文化定位上。上海世博會與北京奧運會一樣,都是在建設和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國的歷史性節點上舉辦,又恰逢文化在當代世界各國社會結構中地位的重大提升之際,它展現了當代文化創意的無窮魅力,展現了世界各國城市文明五彩斑斕的最新面貌,顯示全球科技創新的新成果。推動生態文明的新發展。向世界展示一個亞洲都市“領跑者”的形象,一個“文化上?!?、“世界城市”的新品牌。當然,世博會更是重建文化中國國際形象的極好平臺;世博作為一個巨型的展示會,它所具有的宏大而高階的全球平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它也應當成為展示中國新的國際姿態,重建“文化中國”的當代形象的世界舞臺,它與“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相配合,為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持久的文化發展機遇。
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隆重的開幕式,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是中國現代文明、海派文化和當代中國形象走向全球的華麗現身。在這一場全球文明的精彩匯演中,中國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文化中國的國際形象也將借助這一舞臺輝煌展示。
不少西方人看到了人類歷史的新一頁。美國學者柯蘭·齊克在《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如何改變世界》中。細致地描述了中國軟實力如何對亞洲及整個世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實例。他總結了中國在近十年中如何利用援助、貿易、投資外交策略來打消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疑慮,并與這些發展中國家建立和鞏固彼此間的友好關系,尤其是同東南亞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他一再提醒美國政府必須正視中國影響力提升的現實。柯蘭·齊克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外交的成功運用。使其國際形象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民意測驗和對中國的新聞報道都證明了中國軟實力外交的成功。作為美國人,他告誡美國政府。中國的軟實力外交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動,如鼓勵國際交流、加大對外援助力度等,都是美國所欠缺的。
上海是參與當代世界城市文化競爭的“國家隊”。作為我國第一大都市,上海曾被稱為“東方巴黎”、“東方紐約”。面對世界格局的大變動,中國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上海將義不容辭地擔當開拓國際空間的重任,參與當代世界國際化大都市之間激烈甚至殘酷的頂級競爭。面對這一形勢,上海擯棄了傳統的地域文化和政治觀念的束縛,構建了上海文化的大氣魄、大視野、大策劃、大手筆,選擇高端發展新路徑,實施全球競爭的大動作。這對于處在新的戰略機遇期的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意義。
英國《金融時報》帕提·沃德米爾在酸溜溜地揶揄了上海世博會后,也有一點無可奈何地說: “對于一座能在午夜到拂曉的時間里。鋪設完整的一條人行道、并在道上栽好枝繁葉茂大樹的城市,人們不應低估它的能力。上海有資金、有決心,也有著無窮的抱負。它的幸運讓其它城市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