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錢,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縮短貧富差距最有效的措施。
財識網日前刊登羅軍的文章說,時下要解決貧富分化、分配不公的社會難題,最有效的途徑是建立全民福利體系,加薪、減稅等都不是解決當前分配不公的主要出路。理由是:國富民窮,現在最主要的財富集中在政府手中而不是企業和個人手中。這筆錢取之于民,但并沒有最大化地福利于民,很多被貪腐掉了,被內部瓜分了,被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公費補貼津貼整去了,還有一部分被用于低效的投資、買美國債券、捐贈海外了。政府應該將收上來的龐大的資金,主要用于全民福利建設,解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減稅不是解決分配不公的辦法,因為受惠的主要是企業。加薪也不是解決分配不公的主要辦法,農民無薪可加,“增加工資”對他們來說是一句廢話,工人加薪幅度有限,并不能顯著改善工人生活水平,不能抵消貧富分化差距。現在都在報道全國十多個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而最高的上海也不過1120元。很多企業索性就靠近最低工資標準走,這是工人真正能拿到手的一點錢了。因此,要縮小收入差距。要解決分配不公,不能指望企業。只能指望政府。要政府從包包里掏錢出來給大家分糖吃,才能最大化地做到公平,縮小差距。我們呼吁政府盡快集中財力和精力。建設完備的全民福利體系。解決了全民后顧之憂,就是“分配合理”了。完全沒有貧富差別是不可能的,完全做到分配公平也是不可能的,其實人民群眾要求的只是一個沒有“后顧之憂”的福利體系。
【主持者言】我們贊成羅軍先生的上述意見:相比較給企業減稅、加薪等,政府拿出錢來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全民福利亦即社會保障體系才是解決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持此意見的還有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他日前在《人民日報》撰丈說: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分配改革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白重恩說,目前各地城鎮職工的社保繳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加上住房公積金,大約占了個人工資收入的40%。也就是說,勞動者報酬中相當一部分都繳到社保那兒去了,除了住房公積金買房的時候可以花,其他部分都變成了無法支配的收入。政府應當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降低企業和職工的繳納比例,企業省下來的錢就可以給職工,職工省下來的錢就變成了可支配收入。主持者也曾多次指出,對于社會保障,政府不能只讓企業和職工繳費而自己“一毛不拔”。如果政府能夠出錢承擔上述社保繳費的一部分,這就等于直接給工人加了工資。尤其是對低工資、低收入者,政府更應該承擔起為他們的社會保障“兜底”的責任。白重恩先生亦指出,政府增加對社保投入,錢從哪里來?如果靠增加稅收來解決,那樣豈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和居民的負擔并未減輕。他建議,政府對社保增加的這塊投入,應當通過增加國有企業分紅來補充。這樣,既可以有效解決社保資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壟斷企業投資規模,有利于資本收益與勞動收入的合理分配。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政府仿佛很舍不得讓自己旗下這些壟斷企業“出血”,即使自己財政緊張,也不愿意讓這些企業多上繳些利潤。唯一合理的解釋也許就是政府真的認為這些壟斷國企是自己“執政的基礎”,所以寧可以此“養肥”它們。而實際上,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才是政府真正的“執政基礎”。說來說去,最后又得追溯到秋風先生在前文所講的“民主政治”,追溯到鄧小平30年前就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因為不搞政治,政府很難有“轉型”的真正動力。
(文章摘自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特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