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從來都是由兩種趨勢擰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有樂有悲,有喜有憂。
如何看待天下大勢?古今中外都有兩個流派,一個是樂觀派,一個是悲觀派。樂觀本身絕對是好事,這樣的人不僅相信世界注定越來越好,而且有助于人們振奮精神,戰勝各種災難。但是樂觀的極端化,陷入了盲樂觀、傻樂觀、昏樂觀、瘋樂觀,就不是好事了。而且,這樣的事往往與災難離得很近,甚而形影不離。
在大型的天災人禍出現之前,或結束之后,世界上最熱鬧、最誘人的場景是什么?往往是尋歡作樂,包括享樂和娛樂。這時候,社會的主角往往有三種:享有權力快感的官吏;享有奢衣、奢食、奢飾、奢宅、奢車的富翁或富婆;天天站在臺上瘋唱瘋演的明星。這樣的樂觀派多了,能不使世界樂極生悲么?
轟隆隆或嘩啦啦的大型天災人禍來了,上述的樂觀派后來成為抗災英雄的幾乎沒有。
悲觀主義也絕對不值得贊美。天天唉聲嘆氣,哭喪著臉,沒有任何價值。但是悲觀派中也有一派是值得尊重的,這就是憂患派。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可以說是憂患派的杰出代表。知識分子(古代稱為“士”)的特殊品格之一,就是具有憂患意識,而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也在于有憂患意識。憂患不是憂郁,不是發愁,而是對天下大勢中的不妙之勢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提示。
當年我們最喜歡說形勢一片大好,從來不承認有形勢不好(甚而很糟)的時候,這就叫盲目樂觀,或稱傻樂觀。今天的天下大勢,可憂的因素也確實存在,天災頻發就是必須關注的趨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災也可以成為我們必讀的教材。
必須承認:天災(尤其是大型的天災)首先是災難,是不幸,是痛苦,本身沒有任何值得贊頌之處。誰若是從天災中尋找價值,那樣的人就不能叫人。但是將天災當成某種教材來讀,從而接受一點教育,變得明白起來,還是有意義的。
天災使我們明白了什么呢?我看至少包括:
明白了人在天面前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了,因此人不要把自己吹噓得什么都懂、萬事皆通;在尚未出現天災之前,人不要過分陶醉于歡樂、享樂、娛樂,應當具有憂患意識;許多的天災事前都可能有某些征兆,但在這些征兆面前很多人常常是忽略的,是淡漠的,而主要的興趣卻用在追名逐利上了;對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破壞,特別是對自然資源的無忌開采、超度開采,包括對自然秩序的隨意打亂,都可能成為天災的誘因;戰勝大型天災,已經不是少數人、少數國家的孤立行為,而是全民性的、世界性的公共行為;凡是生命我們都必須熱愛,但對于因拯救他人生命而壯烈犧牲的人我們就不只是熱愛而應當是敬愛了,但愿我們通過抗災事跡,學會對有大德、有大功之人的由衷崇敬,而少些對名響利豐之人的輕佻崇拜;如果天災由突發變成頻發,就需要有更多的人進行大發現、大思考、大探求了。
總之,天下大勢從來都是由兩種趨勢擰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有樂有悲,有喜有憂。我們必須做到:當樂則樂,當悲則悲;當喜則喜,當憂則憂。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形勢多么嚴峻,也能保持樂觀之心;無論形勢多么美好,也能常懷憂患之意。
毛志成
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