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鎮的秀美賦予了茅盾的靈氣,而一代文豪及著作又促成了烏鎮這個人文旅游景點。
不用說,這肯定是今年旅游的熱門話題:去世博了嗎?我們單位也不例外組織全體人員分批作了一次孔雀東南飛。因是學校,所以利用了暑假,給大家提供的旅游路線基本上是:一是輕輕松松世博游;二是世博及周邊地區游,我一看周邊游有參觀烏鎮——茅盾故居、《林家鋪子》……太誘人了,不假思索立即選擇了后一條路線,其中茅盾故居的游覽成了我這次最熱切盼望的重中之重之行。
游完世博和西湖兩天之后的一個下午,從杭州出發驅車行駛了大約兩個小時,我們的團隊到達烏鎮—— 代文豪茅盾的家鄉。也不知是因為小鎮遠離喧囂的都市,還是因為小鎮到處環繞著的小橋流水的優美景色,當我們游走在小鎮上的濕潤的石板路上時,立即有從兩天來的蒸籠中沖出來的感覺。上海世博園、杭州的西湖遠比小鎮繁華氣派、聲名遠播,但西湖畔、蘇堤上比肩接踵的人流,世博園熱門館前蜿蜒曲折賽長城長的等候隊伍,在炫耀著它的非凡熱鬧與熱情的同時,讓流火的七月火上澆油,游覽過程中幾乎很多的時候是急于尋找陰涼地或是盡最大體力抗拒著一陣又一陣撲面而來的熱浪,兩天的旅游極大的考驗了我們對酷熱的承受力。相比之下,烏鎮之行從各方面來說給我們留下的旅游記憶都是愉悅的了。
其實,來到烏鎮剛一下車,放眼一望,對烏鎮就產生好感了。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立即映入眼簾,加之聳立在建筑頂上的斗大而古樸的手寫體“烏鎮”二字,就覺著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不由得肅然起敬;進得鎮來,原始的石板路、穿鎮而過的小河與傍河而建的不知已住了多少代人的古老民居,一再讓你感嘆,繁華的江南還有這么古樸的村莊保留下來,讓今天的人們得以直觀的領略江南傳統的小鎮文化。
古有謝靈運,現代有茅盾,都居住在這個小鎮上。據記載,這個小鎮出過六十多位進士,真可謂地靈人杰,江南才子多。走近茅盾故居,一打量,嗬,林家鋪子就在茅盾家對面,茅盾的《林家鋪子》原來是以他家對面鄰居為原型啊,不過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踏入茅盾故居,立刻感受到了書香門第的氛圍,就是這樣一個既不豪華也不普通的江南宅第,孕育了一代文學巨匠。使我驚嘆的是,茅盾在這個小鎮只度過了十三個春秋,還是一個小小的十三歲少年,為了求學、為了生計就離開了家鄉,從此踏上了他為革命和文字奮斗的人生征程,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茅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洋洋灑灑有幾十篇。我雖然上小學時,就對“茅盾”這個有意思的名字有印象了,但卻一直未拜讀過他的任何一部大作,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上大學,這時好多文革禁演的電影、禁刊印的文學作品全部被解放,我通過電影《林家鋪子》這才第一次拜讀了茅盾的文學作品《林家鋪子》。接著《子夜》、《春蠶》,好象就讀過這三部。現在慕名來拜謁這位文學巨匠,還號稱是他的崇拜者,直到這次旅游前才第一次聽說烏鎮,才知道茅盾的籍貫,不由得深深自責對他知之太少了,直覺得自己有葉公好龍之嫌了。
從茅盾家出來,大約距胡同口只有幾步之遙,外面就是一大片空地,環顧四周,左手是一座飛檐翹角的典型的江南特色的戲臺,原來是小鎮的戲場。聯想到地處北方的自己家鄉的戲臺,臺子要低,但卻寬大的多,這樣一比較,江南的戲臺就顯得特秀氣玲瓏。與烏鎮比,晉南家鄉的舊風貌只能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一點殘余,整個鎮子已被鋼筋混凝土建筑占了七七八八,不知鎮南頭的老戲臺是否還在?
余秋雨在游覽江南另一個有名的小鎮——周莊時發出感慨:江南小鎮歷來有藏龍臥虎的本領。我曾想過,什么原因呢?今天看到烏鎮的風情與布局,覺著是否可以這樣解釋,國家該有的主要部門,小鎮這一級都齊全了。除此外,吃的有米行、酒坊;用的有染坊、木器店、錢行、典當鋪;求學的村塾、看病的藥鋪;其它細小的生活日用品的小商鋪更是鋪滿一條街;古代人們唯一的文化娛樂形式——戲劇,小鎮的人們也能享受到,作為一個古人,一輩子不出小鎮,但卻可以過著能跟上時代潮流的生活,可以說,小鎮儼然是一個豐富的、獨立的小社會。再加上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專門從事工商的城市人能有多少呢,而這些亦工亦商亦農的小鎮居民倒構成了中國龐大的人群。小鎮齊全的社會功能,使小鎮的人比起窮鄉僻壤的小山莊、孤陋寡聞的小村落就顯得閱歷豐富、見多識廣,所以小鎮里能名人輩出。
烏鎮,秀麗的烏鎮,古樸的烏鎮,正應了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另一句話“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罷。”烏鎮的秀美賦予了茅盾的靈氣,而一代文豪及著作又促成了烏鎮這個人文旅游景點。
烏,黑色之意也。喔,烏鎮,好一幅意韻無窮的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