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子:互聯網時代造就“為真理而戰的勇士”
科普作家方舟子是互聯網時代“為真理而戰的勇士”。十年打假,癡心不改,終于發生了不該發生的“遇襲事件”。企圖“用腳思考,用鐵錘解決問題”的蟊賊們,長時間逍遙法外,是體制內的悲哀。方舟子在友人的眼中,“你見到他本人感覺一點也不強勢,但是文章則鋒芒畢露……不了解社會,一直生活在網絡上。因為虛擬世界不需要朋友,方舟子為科學真理特立獨行,乃至成為網絡世界的犧牲品!”于是才有“方舟子是中國樹敵最多的人”之無奈斷語。然而,“一時得勢靠于力,千古勝負在于理”;“襲擊方舟子,是對事實真相的攻擊,是對社會良知的褻瀆”;“理不能服眾的人,才需要用上鐵錘”……。也有網友說,“方舟子挨打,遲早的事。因為他觸動的不是個人,而是體制。”時下,“新語絲”網站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我們國家正常舉報沒有用。比如舉報領導學術腐敗,基本是白費。……是體制問題造就了方舟子,出現這樣的人,是因為整個社會糾錯機制出了問題。”面對變態的現實,我們不能把方舟子視為“堂吉訶德式的英雄”,時下的中國需要方舟子這樣的“孤獨戰士”。戰士自有戰士的情懷——“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科學,而不是科學人多了。”“造假泛濫的程度遠遠出乎我的預料,被處理的更是寥寥無幾……我覺得這在科學和諧社會中,不是很正常。”在國人面臨社會轉型的大動蕩時期,始終需要像方舟子這樣的“打假斗士”,盡管也有“打錯”之時,那不過是戰斗中“被打假”的過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貫徹始終。莫謂書生空議論,落筆之處“偽者”膽寒。惟有如是,中華民族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物聯網產業應當防止無序競爭重蹈覆轍
物物聯網被世界公認為是信息產業發展“第三次浪潮”的重要內涵之一,“人類的生活將因物聯網而改變”。《半月談》載文指出,記者在北京、江蘇、深圳等地調研物聯網產業現今狀況時,深感熱中有憂:產業發展步調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園,核心技術乏力推動;相關制造企業多甘心為國外公司“打工”。業界專家指出,這正是由于沒有宏觀的統一協調與規劃,各地僅立足于各自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目標,造成物聯網產業陷入某種程度的混亂無序狀態。首善之區一家企業的總工程師對記者坦言,“上面來人說,你們這搞的不是物聯網嗎?于是我們企業就成了物聯網企業。”這種“被物聯網”的現象反映出一種揠苗助長的概念“炒作”。江蘇的一家龍頭企業對當前的物聯網發展心存“三憂”:一是“企業發展重市場輕科研”;二是“本土企業實力與外資懸殊”;三是“人才流失嚴重”。這“三憂”如不能克服,必將導致我國的物聯網缺乏核心技術;無力更新或趕上世界的先進水平,也就無法“做大做強”;沒有后繼人才的企業是走不遠的“跛足巨人”,只能“為他人做嫁衣”。應當說,中國物聯網發展的起步并不晚,“警惕中國物聯網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敲響了適時而又振聾發聵的警鐘。業內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政府和行業應迅速行動起來,整合建設步調,科學引導發展,確保“跑好新興產業第一棒”。主要是——正確布局,堅持全國一盤棋;抓住機遇,搶占技術制高點;集中力量,解決核心技術難題。
“網絡刪帖”“權力封喉”都是侵犯公眾知情權
時下,花“銀子”聘請“高手”“網絡刪帖”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如果某企業或某人物出了負面新聞,懼怕陽光,可請打著“網絡公關”幌子的專業刪帖公司幫忙,只要“銀子”到位,立馬“帖”除,破財免災。令人驚訝的是“網絡刪帖”已然成為一門新興行業,一些公司或網站,明碼實價,刪掉一條信息開價高達上萬元。據新華社的一篇文字披露,“愿意花錢刪帖者,多是問題企業或問題官員。比如,吸天價煙的周久耕落馬后,竟有刪帖公司借此說事,聲言如果周久耕當初找到了他們,現在可能還是局長;剛剛受審的‘日記局長’韓峰,被爆出曾索賄15萬元用于網絡刪帖,只不過網上影響太大,公關未果。”眾所周知,新聞界的潛規則中存在“軟廣告”和“有償新聞”之類的不良現象,多是從正面鼓吹,提供虛假信息。謊言止于智者,似乎還有防騙的可能;“網上刪帖”則是剝奪了受眾的知情權,同時有“為虎作倀”之意味。過去一些政府部門對下屬的企業,出了負面新聞,則依靠“權力封喉”,諸如金浩茶油被查處問題,地方質量監督部門以“維穩”為借口下達“封喉令”,結果欲蓋彌彰,影響更壞。毋庸諱言,目前國人由于新聞法規的缺失,對“網絡刪帖”還沒有更嚴格的約束,不過有識之士卻也提出了建言:“促進政府信息公開透明,保障媒體正常報道權和監督權,網上刪帖市場也將被壓縮,最終會沒了‘生意’。”竊以為這也只是無奈之下的權宜之計,并非斷絕根源。
市場競爭:不能讓民營企業“輸在起跑線上”
民營企業為什么做不大?從生產性資源投入成本來看,國企和民企兩相比較,存在很大的差別。根據全國工商聯的調查:例如,國有企業免費或低價使用國土資源。中國石油集團2000年與國家簽定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占有在全國各地的42476宗國有土地,總面積約11.45億平方米,以每年每平方米1.175元的價格,租賃給中石油公司,租期為50年,租賃合同10年調整一次。土地是國家的,但土地的租賃收入是集團的,無需上繳國家。如此廉價合同在老的國企中幾乎都存在。再如,國有企業低價使用全民礦產資源。國家的許多重要礦產資源基本上都是國企占有,過去都是完全免費,近年才開始低稅率征稅,甚至低到近乎免費使用。中國著名的三大石油公司即是如此,近年來上繳的“特別收益金”明顯低于國外主要產油國。許多礦產資源的市場銷售價格基本上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實際上是“大餅卷手指頭——自己吃自己”。又如,國有企業免費使用全民通信資源。我國幾大通訊公司使用的基本通信頻道或牌照資源幾乎都是免費的,諸如3G牌照、電話手機頻道、寬帶頻道資源等皆如是。國外發達國家,都要通過政府拍賣的形式付費使用。中國的3G是國家免費提供給通信公司的,而通信公司竟然按市場價向用戶收取使用費。鑒于此,民營經濟業界專家認為:在市場競爭中,不能讓民企“輸在起跑線上”。倘若國企民企享受同樣的國民待遇,不僅國家可獲取大筆財政收入,而且民企將會迸發更大的創業熱情。
李開復“創新工場”孵出
“彩蛋”需市場考驗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李開復的“創新工場”誕辰一周年了!令人欣喜的是日前從這個被喻為“造夢的工場”傳來好消息,在收獲的季節,終于孵出了幾枚“彩蛋”。諸如,“豌豆夾”:裝在電腦上的一款手機管理軟件,據傳iPhonc4也可以用,目標是推廣到所有的移動終端。“友盟”:一系列的站長工具,第一款“友盟”統計已上線,志在更多的產品開發。“樂啊”:一個幫助用戶分享網購打折的工具,為商家和用戶架起信息橋梁。“Elex”:一款游戲平臺語言翻譯軟件,可實現30種本地化轉化。……當然,“小荷才露尖尖角”,“雛鳳清于老鳳聲”,這些“彩蛋”還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一年前,李開復毅然辭去谷歌大中華總裁的職務,在中關村按照自己的理念辦起了“微型硅谷”——創新工場。毋庸諱言,在一片歡呼聲中也不乏質疑之音,這么長的時間里,“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只聽喝彩聲,不見真貨色”……。李開復創新工場的門口貼著一幅紅底黑字的對聯——“兵戈鐵馬日夜兼程創新思,曲水流觴榮光綻放夢工場”——可謂“詩言志”!截至目前,創新工場已投資了12個項目,主要集中在移動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電子商務領域和云計算領域。一年來,創新工場已由發軔時的5人,發展到近200人的規模;募集的美元基金額度也超過預期目標,時下正在啟動人民幣基金的募集。在創新創業的大道上沒有坦途而言,“鞭先著,宏觀在宇,微觀在握”,李開復的“夢想一定能夠照進現實”!
為“富二代”國企不能贏得
公眾尊敬認同把脈
在改革的征途上不斷傳來“大國企”榮登世界500強的消息,名利雙收,可喜可賀,被稱為國企驕子“富二代”。可是在國人的眼里,喜中有憂,乃至“富二代”國企卻無法獲得國企真正的主人——納稅人的尊敬和認同。業界專家為這種現象把脈,究其本源,一是“富二代”國企致富主要依靠國家不計成本的投入、特權和壟斷,自然不那么讓國人服氣。二是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大國企,隨著公司利益的無序膨脹和管理結構的日趨復雜,通常隱藏著經濟權力和壟斷能力無法監督的風險,自然令人有“尾大不掉”之虞。據《經濟觀察報》的報道,“長策智庫”高級研究員賀紹奇將這種現象分析概括為五大“弊端”。一是“大而不能強”。依靠投資或合資催肥了機體,卻怠慢抑或放棄了自主研發;且阻礙了民間資本的進入。二是“大而不能倒”。國企到了此地步,則可尋找各種理由透支政府的信用,通過壟斷謀取暴利,依靠巧取豪奪創造業績“神話”。三是“大而不能退”。“國進民退”和“國民失衡”現象即可見一斑。四是“大到不能管”。諸如國企海外公司頻繁出事,壟斷大國企享有“皇家豁免權”不接受監管,地方諸侯為追求GDP政績而示好大國企以求得“大手筆”投資。五是“大到不能成功”。國家審計署審計結果表明,大國企之財務造假、偷稅漏稅、投資亂象、濫發獎金等,讓政府失責。壟斷國企大到不可撼動的時候,也正是離“垮臺“之日最接近之時。古人云“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