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欣賞著幾百、甚至上千年的傳統文化,也在咀嚼這一代代繼承者的保護、傳播和弘揚——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永恒的魅力。
While people appreci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for several hundreds, even over a thousand years, are chewing the successor's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from generations - -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leave behind the eternal charm in each individual heart.
社會的前進,風俗習慣的轉變,使傳統文化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不少項目幾乎成為文物架上的古董。本期的“非遺拾萃”將擷取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怯音樂、太平歌詞和皮影戲做簡單介紹。希望可以把這“一樂”、“一歌”、“一戲”的舊貌新顏展現給各位讀者。
怯音樂與智化寺音樂并生并存
怯音樂是與京城智化寺音樂并生并存的民間佛樂,與后者既存在明顯的差異,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稱智化寺音樂為“京音樂”,稱民間佛樂為“怯音樂”,“京”與“怯”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京城佛教音樂。
“怯音樂”自清朝張氏先祖形成風格,經民國流傳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怯音樂的演奏風格獨特,區別于智化寺音樂的演奏方式,獨創大管演奏,表現力更加豐富,氣韻灑脫豪放。伴隨著從古至今京城民間喪葬習俗的興盛、沒落、消失的復雜演化過程,怯音樂的曲目中,無論唱誦、器樂,都產生并保留下大量與佛教音樂相通卻又極富民間色彩的喪葬歌調和曲目。
清朝中葉,張家鼓樂班的第一代樂手是宮廷樂師,后至民間,逐漸成為京城鼓樂班里的佼佼者。從晚清、民國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京城內外,特別是京西北海淀一帶,辦喪事的“張和尚”鼓樂班已家喻戶曉。“張和尚”本名張廣泉,張家鼓樂班傳至他已經是第八代。他門下弟子眾多,兒子張貴是“怯音樂”的第九代、孫子張佳藝是第十代傳承人。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張廣泉的傳人1949年后大多進入文藝團體,現在都已退休。怯音樂的一些曲目歌調,亟待整理;一些演奏人員,亟待傳藝,以免絕響于后世。
太平歌詞 地道的京味演唱
太平歌詞是曲藝的一種形式,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節奏上分為“一語一打”、“一語雙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韻到底,唱法開頭甩腔、中間適當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中國曲藝志北京卷》記載,太平歌詞“約形成于清代初葉,流行于北京城區”。據前輩藝人說,清兵入關后,士兵們閑暇之時隨意哼唱,有人用鞭桿敲打馬鐙演唱,故有“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之說,后經發展有了專用樂器——兩片竹板,術語曰玉子。到清末,相聲演員把太平歌詞歸到相聲的說學逗唱四門功課之中。為招攬觀眾,演員一邊演唱一邊白沙撒字,故當時相聲演員均會表演一兩段太平歌詞。
清朝乾隆時期有升平署和掌儀司,創編過大量的太平歌詞。民國初期,藝人們也創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游戲三種,以民間傳說為多。現保留下來的傳統曲目有《單刀會》、《白蛇傳》、《大西廂》、《秦瓊觀陣》、《探晴雯》、《白猿偷桃》、《鬧天宮》、《要彩禮》、《火燒綿山》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很多作者寫了太平歌詞新節目,如《劉胡蘭》、《向秀麗》、《反浪費》、《雙改行》等。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了《開國一周年》、《七一之歌》等作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演唱太平歌詞的演員有王兆麟、吉坪三、荷花女,后有袁佩樓、秦佩賢,再后有楊少奎、師世元,王本林等。王本林是數代傳承人中唯一以唱太平歌詞為主,相聲為輔的演員。他在抗美援朝時期為前線戰士們演出過《飛虎山大戰》、《張勇接電線》、《貧農兒子》等反應現實題材的節目。王本林之子王雙福,1945年出生,自幼從父學藝,繼承了這一曲種,代表作有《戰非典》、《改革贊歌》等。
皮影戲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符號”
皮影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符號”。北京皮影藝術有近1000年的歷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家宮廷皮影(王家班)的皮影藝術。京西皮影,又名皇家宮廷皮影、王家班皮影,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第五代傳承人王麗娟,現定居海淀區西二旗。
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大壽時,甘肅一名武將董祥福,帶來一個皮影戲班子給慈禧演出祝壽。戲班中的藝人王炳義在演出結束后便留在京城,并組建了王家班皮影王戲班,人稱“皮影王”。第二代傳承人王瑞隨其父王炳義加入皮影班,傳承這門民間藝術。第三代傳承人王克宗,原定居山東日照。第四代傳承人王展翔,原定居海淀區東王莊小區,現移居美國。第五代傳承人王麗娟現定居海淀區西二旗,為美術設計師,中華皮影文化藝術城、北京龍在天皮影博物館注冊法人,與第四代傳人是叔侄關系。該項目經過五代人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皇家宮廷皮影(王家班)的演出在清代曾經非常興盛,經常出入宮廷,并多次奉旨在圓明園、頤和園為慈禧太后和王公貴族演出,成為當時京城的“御用皮影班”,專門演出“皇家皮影戲”。他們的皮影表演細膩、形象逼真、演唱精湛、動作配合默契,在北京地區民間文化和戲曲藝術發展時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其皮影表演技藝代表了當時北京地區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民國以后,皇家宮廷皮影戲流入民間。它不但保留了濃郁的“宮廷皮影” 特色,而且在皮影雕刻藝術上,也集各地皮影雕刻藝術之所長,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為了傳承發展祖先留下來的皮影藝術,第五代傳承人王麗娟在海淀區圓明園南門建立了“皇家皮影戲苑——中華皮影文化藝術城”,希望打造一個中國皮影文化的展示、交流、發展的平臺和旅游文化品牌。
人們欣賞著幾百、甚至上千年的傳統文化,也在咀嚼這一代代繼承者的保護、傳播和弘揚——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永恒的魅力。
怯音樂、太平歌詞、皮影戲,這些傳統文化的明天,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