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會,社會的文化建設應該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努力,但在我們的影視、游戲、文學里,到處充滿了暴力,充滿了血腥,更有不少“專家”大肆宣揚暴力的美學,慢慢解構、消弭、顛倒了人們“以講理為榮以暴力為恥”的價值觀。
In civilized societ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cus on effor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so many violence and blood in the films, games, and literatures. Even more numerous \"experts\" publicized violence, and slowly 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upsides down the value of \"be reasonable, and be ashamed of violence\".
潑辣椒水、砸鐵錘,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和《財經》編輯方玄昌遇襲案近期被偵破,兩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均是肖傳國。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有人說,方舟子以“打假”為事業,打死了那么多“蟒蛇”,被“小咬”一口也在情理之中;有人懷疑,最近方舟子出了新書,“被襲”會不會是自我炒作的“苦肉計”;大多數人呼吁,說真話者不應付出鮮血的代價,法律應該給打假者“防彈衣”。在此之前,更有電影導演鄢潑在天子腳下被黑社會人士挑斷腳筋,至今仍迷霧重重,無人剖根。大家有一個共識:暴力是應該遭受譴責的,要盡快用真相來給社會止痛。
充滿暴力的社會,是一個噩夢般的社會。可怕的是,暴力傾向、暴力崇拜,或者說暴力信仰,正在加速侵蝕我們社會的健康肌體。依靠暴力解決問題,說不過就打,打贏了的就是老大;依靠暴力謀生,不分是非曲直,沒有價值判斷,別人給了錢就打;依靠暴力引起社會關注,無辜的幼兒園小朋友死在了屠刀之下,就連充當裁判的法官也難逃被襲的命運;依靠暴力維護社會穩定,廳官家屬在省委門口也被當成上訪者遭受毒打……
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原始手段。暴力是人的自然屬性,一個人越喜歡使用暴力,說明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越低,“人性”越少。暴力是社會的原始機制,一個社會暴力越多,說明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低,“幸福指數”越低。
文明社會,暴力應該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后手段,面對分歧,首先是忍讓、互相諒解,然后是談判、協商,再后是仲裁、審判,最后才是暴力。暴力的流行,說明社會道德機制已經蒼白無力,是社會文明之恥;說明常規的渠道已經無法彌合分歧,是法治社會之恥。
在社會運行中,分歧的產生,在所難免。在傳統社會,人們的活動半徑有限,經濟社會生活方式相對單一,大家都是“熟人”,內心道德和公認權威在彌合分歧中發揮著主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半徑不斷加長,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文化、價值觀日益多元化,我們的社會也由“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共識難以形成,講理也越來越難。這個時候本應該發揮作用的法律,在司法腐敗和各種丑聞之下,反而不能得到公正的裁決,或者讓人對通過法律得到公正裁決失去了信心,于是暴力心態的蔓延便有了最好的社會土壤。
社會暴力心態的蔓延,政府責任無可推卸。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免于恐懼的權利,但社會治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實,已經讓每個人都暴露在了暴力的威脅之下。在法治社會,只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確立法律的威信,才能引導人們樹立法律信仰,但現實中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選擇性執法、運動式執法、情緒執法、以權免罪、以情逃罪、以錢贖罪等現象的普遍存在,讓人們的法律信仰難以確立。在文明社會,社會的文化建設應該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努力,但在我們的影視、游戲、文學里,到處充滿了暴力,充滿了血腥,更有不少“專家”大肆宣揚暴力的美學,慢慢解構、消弭、顛倒了人們“以講理為榮以暴力為恥”的價值觀。
暴力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千萬打開不得。確實,在社會改革和轉型期間,社會失序、暴力的增多是一定程度的普遍現象,但我們不希望我們所走的路是一條“殺出來的血路”。面對暴力,我們每一個公民,除了強迫自己不使用暴力之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吶喊了。那么,讓我們一起吶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