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多年了。他的短暫一生所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閃光的一頁。
Nanan Xinde pass away for three hundreds years. He left many cultural heritages and were the bright poi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納蘭氏祖塋在皂英屯,即今海淀區上莊鎮皂甲屯村。上至明珠的父母,下至其子孫,幾代人去世后都埋葬在這里。
納蘭祖塋位于皂莢屯村西,分為南壽地和北壽地,南壽地座東朝西,《重修榆河東岳行宮碑記》載:“主穴乃相國之考妣”,說明明珠的父親尼迓韓和母親齊爾墨氏作為立祖。尼迓韓為金臺什之子,在定都北京時從龍入關,封騎都尉,任郎中;順治二年授牛錄章京世職。順治三年(1646年)卒。其妻齊爾墨氏累贈一品夫人。主位西邊。左(南)為昭位,寶頂是長子鄭庫夫婦墓,鄭庫官至資政大夫;右(北)為穆位,是明珠和覺羅氏夫婦墓。次穆位是明珠次子揆敘夫婦墓。揆敘官至翰林院學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是康熙年間有重要影響的朝廷大臣,著有《益戒堂集》、《隙光亭雜識》等。
北壽地在南壽地的西北方,主墳是明珠第三子揆方的夫人覺羅氏墓。覺羅氏是和碩康親王杰書之女,其墓為“郡主墳”。北壽地左昭位是揆方墓。揆方誥封和碩額駙,他勤于學習而淡泊名利,終生未曾作官。右穆位為揆方長子永壽夫婦墓。次昭位為揆方次子永福夫婦墓。
納蘭祖塋有多塊墓碑和墓志,特別是明珠、性德和揆敘的墓志,是研究清代歷史和納蘭家族史的重要資料,有很高的學術和文獻價值。揆敘墓碑的改鐫就是一件流傳很廣的政治事件??滴醭笃冢首又g爭奪儲位的斗爭十分激烈?;侍釉实i被貶后,允禩的“八爺黨”爭儲活動氣勢洶涌。揆敘、阿靈阿、王鴻緒等王公大臣積極活動,力爭允禩繼承皇位。胤禛即皇帝位后是為雍正皇帝,開始對他的政敵進行清算打擊。雍正二年(1724年),胤禛對已埋葬七年之久的揆敘仍是仇恨未消,宣布與揆敘有“不共戴天之恨”,不僅奪官削謚,還下令將揆敘墓的碑文磨去,改鐫為“不忠不孝柔奸陰險揆敘之墓”,“以正其罪,昭示永久”。這通尖酸刻薄、污辱大臣的墓碑,一直立在皂莢屯村西 。乾隆二年(1737年),性德之孫正紅旗滿洲副統瞻岱遞上奏折:“臣祖性德、叔祖揆敘,附葬曾祖明珠墳塋內。前立神道碑,一面未勒書。因揆敘身蹈重愆,勒其罪狀,彼時著往員役,即刻于神道碑之上。今即蒙誥命,仰乞天恩將原碑改刻明珠官銜?!鼻〉邸霸手?,才將那行貶斥凌辱的文字磨掉。
納蘭祖塋在民國年間即被盜掘洗劫,解放后文革期間被拆毀鏟平,在舊址上新建房屋改作他用。文革中出土的“康熙時小金如意一件,嵌金黑白玉龍鐲一件,納蘭公原覺羅氏墓志一盒 ,光祿大夫明珠墓志一盒”,上交北京市文物部門。而納蘭性德的墓志銘上下兩塊分存于上莊和市有關單位。
在環繞納蘭祖塋的龍灣河畔,有一座塋墓 的“陽宅”,當地百姓稱為“明府花園”、“明珠花園”?!吨匦抻芎余l東岳行宮碑記》載:“(皂莢屯)其地平原廣野,土厚水甘,有相國明公與其哲嗣總憲揆文端公墓在焉,主穴乃相國之考妣。以故相國歲時瞻掃,輒流連棲息于丙舍之中。”揆敘墓志銘中,康熙上諭指令王公大臣等“俱奉旨送櫬,于昌平州之皂莢屯停喪丙舍”。說明祖塋旁確有“丙舍”可以停靈,而明珠作為相國到祖塋“瞻掃”時要“流連棲息”于此。由此可知這個“丙舍”一定有相當大的規模,與其身份相匹配。
如今明珠花園早已不存在了。但在它遺址殘存的圍墻、古井、土山和石碣,以及周圍流傳至今的一些地名,還能使我們對花園的規模、布局以及始建年代等,作出較為合理的推斷。明珠花園位于皂屯莢村西,上莊村北,整體呈扁方形,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20米,占地約50畝。花園四周如今還保留著斷續相接的圍墻。北墻殘存約150米,南墻20米,東墻西墻皆不足10米?;▓@的輪廓清晰可見。圍墻用三合土筑成,高3米,底寬1.3米,頂寬0.4米,質地非常堅固,三百年過去了,仍然難以搗毀?;▓@四周都開辟街門,南墻正門前有一座照壁,如今仍為“大影壁”地名。北門地名稱“更道”,出北門過石橋可到北壽地。東墻西墻設便門,地名為“東門口”、“西門口”?;▓@內東部為三進四合院,是居住休息等生活用房;西部是小花園,北側一座土山,山上有修建小亭的建筑基礎;山下有一眼古井,青磚砌壁,青石井蓋鑲有兩個圓形井口,南側另有一眼古井,井旁磚壁嵌有一塊石碣,高0.76米,碣首鐫“大清”兩個楷書大字,碣身刻“井泉龍王神位”六字,右側刻“辛丑歲葭”四字。有關人士根據石碣及字等情狀推算,認為“辛丑”年應為順治十八年(1661年)。這也是明珠花園修建的年代。因為時任鑾儀衛云麾使的明珠,在長兄鄭庫去世三周年之際,要報答長兄的養育之恩,故而修建丙舍以便親人們上墳瞻掃。
明珠花園建成后,明珠父子掃墓時有了休憩的場所。性德曾寫過一首五律《郊園記事》,使人們對這座花園有一個感性認識: “勝侶招頻懶,幽靈度石梁。地應鄰射圃,花不礙球場。解帶晴絲弱,披襟露葉涼。此間蕭散絕,隨意倒壺觴?!?/p>
明珠花園距離京城什剎海岸邊的明相國府很遠,但距離玉泉山和海淀雙榆樹也不過一個時辰的行程。性德來此讀書和休息也還算方便。性德去世后,徐迥寫有一首《挽詩》,道出了他在明珠花園的悲痛之情:“慘澹郊原色,槐風咽暮笳。土中埋玉樹,天上別靈槎。古道通門舊,高文舉世誇。言尋讀書處,涕淚灑青霞?!?/p>
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多年了。他的短暫一生所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閃光的一頁。研究探索他的生平及成就是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在主編《海淀史地叢書》時,曾組織作者撰寫編輯成《納蘭性德叢話》和《白石橋·皂莢屯》二書,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我還曾與滿族社會活動家、北京史和納蘭性德研究專家于岱巖、金啟孮、關闊等人,協助上莊鄉政府策劃研究,創辦了“納蘭性德事跡陳列館”,于1999年8月正式開館向公眾開放??上в捎诜N種原因卻被關閉了,令人十分遺憾,我衷心地希望有關領導部門,重視對納蘭性德的研究,同時創造條件,重新創辦一家“納蘭性德紀念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