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和“大眾文化”中所反映的人性的復雜性其實值得我們高度關切和重視。
“大眾”和“大眾文化”是近年來的焦點議題,也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一方面,一些論者對于大眾文化持有基本否定的態度,認為大眾文化沖擊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一種不良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受到更多歡迎和市場追捧的作品就是有價值的,大眾文化應該就是文化的主流。這兩種意見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應該說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知識背景及思想淵源,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到“大眾”和“大眾文化”的復雜性。
現實的狀況是,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確實有其矛盾的一面,但也有其互相轉化和相互滲透的一面。兩者其實并不存在一種截然的對立和沖突。一些通俗文化的產品確實如過眼云煙,缺少價值,甚至有對于社會價值的不良作用,但也有許許多多通俗性的作品具有積極的社會和文化價值,還有一些也可能經過歷史的考驗和淘洗而“經典化”,成為經典。市場化確實對于高雅文化構成了沖擊,但大眾文化市場化的屬性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諸多積極的可能性,也為更多的普通人參與文化提供了路徑。同時,如果市場健全和有更多的社會支持,高雅文化也會有自己更廣闊的運作空間。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許多新的亮點和機會都來源于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和“大眾文化”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中性的。在“大眾”和“大眾文化”中所反映的人性的復雜性其實值得我們高度關切和重視。這種人性的復雜性往往造成了一部分公眾雖然清楚社會的價值底線和一般規范,但又往往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中對于一些迎合低級趣味,對于社會價值的底線造成沖擊的東西缺少自制力和受到誘惑與吸引的現實情況。有時也會出現在公共空間中對于文化狀況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和清醒的認識,但在私人空間中卻難以自制的情況。這些狀況當然未必是普遍的,但卻也是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和克服的。我們也應該看到,可能不同的社會或不同的文化對于低級趣味的看法有一定差異,但對于低級趣味的批評和制止也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因為只要社會需要健康和有序地發展,在文化領域中的治理就不可缺少。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對于低級趣味的批評的緊迫性,也要認識到消除這種趣味還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堅韌的努力。一方面用積極的“中國夢”來肯定和支撐社會的正面的價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社會、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來參與對于消極的大眾文化現象的治理,以社會的公共的共識來使得消極因素在大眾文化中處于可控狀態。
在今天,我們的“大眾”和“大眾文化”正在發生著諸多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狀況值得我們關切。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和問題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首先,80后、90后的年輕人的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何認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人的心理和文化狀態是當下文化建設需要正視的。其次,中等收入者的文化作用和在文化消費中的指標作用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切。因為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要求往往在社會中形成輻射效應。再次,互聯網在文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面對不斷出現的網絡文化新問題也是新的挑戰。
中國的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既需要理性的認識,也需要人們的共同的努力。
張頤武
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