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目的不是與別人賽跑,而是要激發出自我發現能力,找尋自我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的Best Fit(最佳點),才能通往自己人生的成功之路!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not to race with others but to discover ourselves, find the space for self-development, and to find the best fits for us, therefore we could be success for the life road!
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似乎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著名教育專家林格強調,“個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與眾不同的。所謂成功,就是每一個孩子將自己的個性發揮到極致以后的效果。而男孩教育危機的出路與突破,從于智博這里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線路。”
林格所指的于智博(《“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主人公),是一個曾經留過級、考過倒數、有過自卑的男孩。但中學留學美國后,從最底層做起,上最末流的高中和大學,漸漸找回自信。19歲開始騰飛,考入名牌大學,22歲進入全球計算機排名第一的DELL公司,后考進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商學院,畢業時雖正值金融危機裁員潮,卻收到多家全球著名企業的邀約,最終選擇花旗銀行……
但現在的他已經是全球500強花旗銀行中的一名員工,并作為花旗銀行“全球領袖計劃”的十名種子選手之一,被安排到巴西圣保羅分部,為中國企業來巴投資提供生產、投資和銷售的金融咨詢服務。
事實證明,“輸在起跑線上”并不能決定智博未來的發展前景就一片黯淡。
自主發展的成長環境
由父母精心把守的教育管控手段,似乎要讓位于激發孩子自身潛力,讓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家長要擔負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永遠都有無窮后勁的、有智慧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機器。
我們不妨通過智博的成長經歷來找尋個性化教育的“蛛絲馬跡”。
當其他家長對孩子秉持嚴厲教育,孩子寫錯一個字、算錯一道題時都會遭受懲罰時,于智博的家人一直保持著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教育理念:分數不是全部,能夠開闊視野,擁有一個豐富、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重要。到了中學,繁重的課業、排名靠后的結果幾乎將他的自信心擊得粉碎。而家人的接納和包容,讓他快樂地度過了在成都的小學和中學生涯。
一次旅美夏令營活動,讓智博的人生出現了轉折。夏令營即將結束時,老師要求每個學員給每天為他們打掃教學樓的清潔工寫一封感謝信。相比國內的“不好好學習,就去當清潔工”的對勞動輕蔑的態度,美國老師的行為表達了對普通勞動者的尊重。這種細微之處的生命教育,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這之后,他下定決心,今后要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人才。機會很快到來了,1998年,美國那尤沙留學機構到成都招考留學生。擺脫枯燥的學習和令人郁悶的考試排名,并走出去闖世界,是智博一直以來的心愿。
對于智博的想法,家人沒有全力管控,而是放手,讓智博全力一搏,支持他去遙遠的美國,自主創造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公民。他們未來生活的好壞,關鍵在于是否具備未來社會和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因此,家長一定要為孩子保留一塊自主發展的空間,培養孩子主動發展和適應的能力。
融入當地社會
1998年,智博踏上了美國的國土,成為俄勒岡州中部密歇爾高中的一名留學生。在高度發達的美國,陌生文化沒有讓智博不知所措,而是主動適應這個環境,讓自己努力地融入當地社會,交朋友,干農活,當牛仔……
作為一個外國學生,如果沒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去主動融入到這個與東方文化差異很大的環境,讓自己成為同學們的朋友,他將永遠是一個游離在環境之外的外國人。為了與他人成為朋友,盡快融入新環境,智博刻意克服各種差異,例如他經常觀察美國同學們,他們吃什么智博吃什么,他們玩什么智博也加入,他們穿什么他也跟上,他們看電視節目他也湊湊熱鬧。很快,他就得到了多數同學的接納,并成為他們中間受歡迎的一份子。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國文化,多積累實踐經驗,智博利用高中畢業后的假期,去寄住家庭的農場莊園里干了三個月的農活。在那里,他學會了割草、維修鐵柵欄和騎馬放牛,當了一回名符其實的西部牛仔。
每天清晨,天剛朦朦亮,智博就會到聯合收割機前,進行每天必行的檢查和必要的保養。然后,駕駛著它,戴著厚厚的口罩,頂著漫天的塵土,駛向一望無際的草海。在維修農莊鐵柵欄時,他們要沿著鐵柵欄步行,有時要在毫無遮攔的大草地上步行幾英里,才能找到斷裂點。之后的一個月,一大早,智博要騎馬將分布在農場各個角落的牛兒們趕到一個集中地點。農場很大,往往要騎上四、五個小時才可以找到所有的牛。為了節省時間,他們住在山里的一個小木棚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視、音響等一切現代生活的必須物品,生活接近原生態,每天都重復著相同的程序:起床,干活,吃飯,睡覺。
經歷了魯濱遜式的生活后,智博更加珍惜他所擁有的,逐漸學會了感恩。當他開始感恩時,抱怨和煩惱離他更遠了。那年的智博17歲。
走出自己的路
Best Fit——最佳匹配。
在求學、就業的道路上,每個人都面臨著很多的選擇,如何選擇才能通往成功之路?智博也經歷了這一過程。
不與別人攀比財富,選擇并創造出最有利于自己學習成長的環境,是他堅持的信條,我們也能通過他的三次抉擇,看到隨著他的能力不斷提升,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
智博一直在尋找并走著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第一個抉擇:到哪里讀大學?
1999年高中畢業后,由于不了解美國大學,家里又不富裕,智博選擇了全美唯一一所不收州外學生費用的公立大學──東俄勒岡大學,報讀商業管理系。原因是他與人溝通能力強,知識面廣,有領導能力,很符合這一專業培養的人才潛質。
而且,美國大學前兩年的基礎課程在全美大學里十分相似,學校間很多課程相互認可并能夠轉換學分。而后兩年的專業課程,就會更加體現大學之間的學術差異。他決定先在東俄勒岡大學修完兩年的基礎課程,兩年后再根據自己的發展報考其他學校。
事實證明,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的“東俄”非常適合他,不僅讓他有機會接觸多元文化,也提升了自信心。
兩年后,他報考了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供應鏈管理專業。密州大雖然不能與哈佛、斯坦福等頂級院校相比,但學費比其他同級大學便宜,而且其商學院擁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應鏈管理系,其畢業生大多是人才市場上的搶手貨。
這是他的第二次抉擇。
2006年,當他已成為Dell最年輕的全球供應經理的時候,他又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決定——報考哈佛。哈佛商學院的理念是“Educate leaders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培養將給世界帶來進步的未來領袖)”。正是這種要造福人類的大氣和崇高的理想,深深吸引了智博。2007年,他的夢想成真,成為哈佛商學院的一員。而現在,他已從哈佛畢業,成為花旗銀行的一員。
進名企、讀哈佛只是智博理想的一小部分,他早已為今后的人生制定了詳細的戰略圖:就讀哈佛MBA→進入跨國咨詢公司→加入大公司高層→鑄造中國的世界名牌→投身于提高中國人素質的事業。
素質教育的啟示
當前的應試教育過于急功近利,很多家長往往考慮更多的是孩子能否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能否多會幾樣音樂、體育技能。對孩子是否具有人格魅力、未來能否適應社會的能力卻視而不見。能夠進入頂級高等學府,成為高考狀元,這樣的培養就算是成功嗎?
智博的求學經歷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與別人賽跑,而是要激發自我發現能力,找尋自我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的Best Fit(最佳點),才能通往人生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