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的說法,以獎金、津貼、補貼論,就有顏色之分——“有些政府機關或壟斷國企,慷公共資金之慨,以種種名義給官員、管理層或職工提供遠高于市場常規的福利或額外給付”,實際上侵害了公眾利益,就屬于“灰色收入”。
危害:貧富差距帶來社會不和諧,衍生機會主義
王小魯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灰色收入約有5萬多億元,且有將近2/3進入了10%最高收入人群的腰包。GDP的持續高速增長與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形成鮮明對比,而灰色收入的長期存在及相關報告的確認,則成為討論貧富差距問題的一個繞不開的關鍵。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比國家統計局數據所展示的更嚴重,很多問題是正規的統計數據體現不了的。灰色收入占國民收入比如此之大,其中有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問題,一些不規范的再分配可能會助長灰色收入的增加。GDP的增長速度跟不上灰色收入的增長速度,貧富差距越來越難以改變,社會流動的渠道不通暢。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說:一個國家系統性的腐敗所帶來的危害,就是產生了大量的非生產性資金被浪費的結果。大量的資源都用于那種非生產性環節,各個環節關口都要去打點,成本就高昂,這個負擔就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另外,它可能還會扼殺機會的平等,尋租行為不會以質量標準或者能力標準去進行篩選,那些有質量的產品、有才華的人可能會遭遇一種逆淘汰的過程。顯性規則跟隱性規則相遭遇,那就要看哪個規則對他個體或祥體更有利,他就采取哪個規則。這本身就是一種機會主義、利己主義的行為。
解決:如何堵住灰色錢道
《時代周報》評論員韓洪剛認為,權錢聯手形成一個封閉的內部循環體系,結果是有錢的人變得有勢,有權的人變得有錢。在權錢的勾兌中,那些有創造力的產品、有才化的青年往往被制度性地擠出。長此下去,必然導致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失靈。惟一的辦法便是繼續推進政治體制的變革。
它產生的最嚴重后果是社會潰敗,跟公共事業相關的行業都被灰色收人籠罩的話,將給整個社會帶來惡劣影響。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之前,不僅警司、警督、港府成員貪污腐敗,就連香港的貨運司機都要收很高的小費,如果不給他們塞紅包,他們的鏟車、叉車就不開,但廉政公署成立之后,情況全然改變,政府建立了一個可信賴的體系。
夏業良說,現在偽裝改革的東西太多了,目前為止改革已經停滯了。比如說政體制改革,喊了差不多有20多年,現在到底在什么方面體現出來?現在,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是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來替代,但是即便這樣的話,也做得太粗糙,離實質內容差得太遠。
現在國民需要的,由公民社會來推動的是制度變革,這是一種完全的重建,一種新的體系的建立,而不是在舊的體制上修修補補。國家領導人表態了,老百姓就會希望兌現,不是說簡單的修修補補就可以應付的。不要想為了安撫老百姓,暫時給你點甜頭,暫時有一點改良的跡象,實際上這種修修補補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深圳指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灰色收入也好,非正當收入也好,要真正遏制其膨脹的趨勢,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這個政治體制改革,或者說制度改革。(綜合多家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