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經濟保障責任主體來劃分,養老模式可分為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三種基本模式。目前在中國,家庭養老逐步弱化,自我養老難成現實,社會養老難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幾種養老模式之長,兼容的居家養老模式應是我們解決養老問題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家庭齊老;自我養老;社會養老;社會化養老
[中圖分類號] 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0)09—0056—03
一、三種基本養老模式
養老模式,是指由誰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保障,包括經濟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本文主要以經濟保障責任主體為依據來探討養老模式。因為養老問題,首先是經濟供養問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擁有了養老的經濟資源,就可以置換其它的養老資源”。根據養老資源來源不同,主要是經濟資源來源不同,養老分為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三種基本模式。養老資源來源于家庭就是家庭養老,即“家庭既提供養老的經濟保障,又擔負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終結,贍養老人照顧老人是統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內部完成”;養老資源來自于社會即主要是依靠離退休金和社會保障生活的屬社會養老,比如城市的離退休人員,五保戶等;自我養老是指養老資源既不依靠子女和親屬,也沒有養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當然,這三種養老模式不是對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很多時候,是以一種養老模式為主,其它養老模式為輔,也有可能三種模式相互結合。
現代社會,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使得養老責任與具體職能發生分離,即社會逐步承擔起養老的服務職能,但家庭依然是養老責任主體,家庭通過購買獲得必要的養老資源,這一過程就是養老社會化過程。社會化養老不等于社會養老。如前所述,社會養老是指主要由國家和社會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強調國家和社會是養老的責任主體;而社會化養老強調的是養老具體職能從家庭轉向社會,但家庭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該承擔的養老責任,實際上就是家庭用基本的養老資源來置換公共的養老資源。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由誰來提供必要的養老資源,這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分工的進化”,“但并不反映問題的實質”。與社會化養老相對應的是“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養老的經濟資源或主要來自子女、家庭,或主要來自老年人的自我積累,或主要來自于社會化,但生活照料資源主要來自于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當然,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來自社區的大部分服務資源是需要購買的,只是購買的主體不同而已。機構養老,指老年人住在養老機構。由養老機構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務,當然,對于絕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住在養老機構里是需要付費的,費用或主要來自于子女、家庭,或主要來自于自我積累,或主要來自于社會。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是由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而由老年人子女、家庭或老年人自己或社會來購買這些服務資源,購買服務的主體決定了養老模式的性質。主要由子女或家庭出資購買養老服務資源,是家庭養老的延伸,即社會化的家庭養老;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出資購買,是自我養老的延伸,即社會化的自我養老;主要由社會出資購買,就是社會養老。
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的基本養老模式有三種: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
二、社會養老是發展趨勢
當前,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截至2009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超過1.67億,占總人口的12.5%,每年以3%1)1上的速度遞增,遠高于人口千分之6.6的自然增長速度。65歲以上老人超過9,000萬,其中80歲以上老人有1,899萬人,而且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另據預測,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占總人口的16%以上;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屆時約占總人口的25%。長期以來,中國是一個奉行家庭養老的國家。父母由成年子女供養,特別是由兒子贍養。這不僅是傳統文化使然,在當今更是一種制度的安排。《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然而隨著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家庭養老支持力弱化,能夠提供的養老資源正在減少。作為中國養老支柱的“家庭”,其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主要受這幾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少子化現象,凸顯養老需求與家庭照料資源短缺的矛盾;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導致絕大多數人口收入過低,加之住房、教育、醫療等改革,極大的增加了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的生活成本,家庭養老的經濟功能急劇下降;第三,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加之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人口流動加快影響家庭養老;第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崗位競爭趨于激烈,子女競爭壓力加大,難有精力和時間照料和護理老年人的生活和疾病。
這些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少子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多重夾擊下,家庭養老作用將不斷弱化。家庭養老在中國已經沒有出路。在此背景下,有些人提出自我養老,認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當人們意識到不可能完全依靠社會保障網時,他們將為自己的養老進行儲蓄。養老不靠家庭,更不靠社會,而要靠自己,通過自我養老來保證晚年生活。
這種想法也不現實。首先,中國的高儲蓄率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誤導。中國現在人均儲蓄僅幾千塊錢,對于養老來講是杯水車薪。其次,中國絕大多數勞動者的收入偏低,加之社會安全網絡不健全,能夠享受到的社會福利比較少,個人需要承擔的住房、醫療和教育費用過高,將來也很難為自己將來養老積累到充足的資金。因此,自我養老不可能成為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但其積極意義在于,他提升了人們的養老意識和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光是被動的等、靠、要,自己也需要在進入老年錢做些準備,承擔起一部分養老責任。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得家庭養老逐漸走向沒落,自我養老難成氣候。面對快速發展的老齡化趨勢,我們應作出何種應對和選擇?答案是:中國應將社會養老作為選擇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之中,建立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必然要求。一方面,與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相比,在當代社會,社會養老是保證“老有所養”的最可靠途徑,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因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是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的產物,是落后的生產條件下的必然選擇,不具有時代的新生命力。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作為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必然產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傳統養老方式的發展趨勢及其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實現社會養老應該是國家政策的理性選擇。因為,老年人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社會。他們通過養育子女,為社會提供必要的勞動力儲備。同時他們在中青年時代的生產活動也為社會的文明進步提供了物質積累,所以,政府、社會同樣負有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的責任。我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他們承擔了相應的義務,也應該先收相應的權利。
其次,自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和社會財富大幅增加,這也為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可能。我國的GDP從改革開放前的3千多億元增長到2009年34萬多億,財政收入從1,100多億元增長到6.85萬億,應當說國民經濟與國家財力已經具備應當提供養老保障的財政支撐。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和貢獻,在他們需要養老時,政府和社會應該為他們提供基本的保障,確保老人老有所養。
第三,中國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養老保障體系。包括在城鎮,為城鎮職工建立了一個強制性的“基本養老制度”,原則上,這一制度包括現收現付的福利體系和個人退休賬戶,覆蓋了所有的城市職工。據統計,2009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3,550萬人。在農村正在進行新農保試點工作,2009年11月至12月。全國27個省、自治區320個縣(市、區、旗)和4個直轄市正式啟動新農保試點。截至2009年底,1,538萬農民參加了新農保,403萬60周歲以上的農民領取了基礎養老金,累計發放基礎養老金3億元。另據悉,2010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民政部也正在進行相關規劃,將在全國社區普及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并開展專業護理員的培訓工作。這些表明,政府在養老問題上將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中國將逐步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化。但這不是以社會養老完全替代家庭養老,而是家庭與社會在承擔養老義務中主次角色的轉換。這一轉化階段將形成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并存的局面,這種局面將在中國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重要的是“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我國在進行這一轉換過程中,應當考慮我們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值得保留的,如何使它們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得以發揚光大,同時應促進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平穩過渡,使兩種養老模式有機結合并得以協調發展”。
三、居家養老是最佳選擇
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是一種與機構養老相對的社會化養老方式。吸收了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之長并將其有效結合起來,實現了與這三種模式的兼容,很值得推廣。這種方式,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社會養老都可以采用;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也都可以采用。居家養老是指在政府積極倡導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中同時享受社區為其提供的社會化養老服務,即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養老制度為保障,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老人是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其次,老人的日常照料資源主要由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當然,對于絕大多數老年人來講,社區提供的絕大部分照料資源是需要用經濟資源來置換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來自于家庭成員、左鄰右舍以及社區。第三,老年人所需的經濟資源可以來自家庭、也可以來自老年人自己、還可以來自社會。所以,居家養老可以是家庭養老的延伸,也完全可以是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即“‘居家養老’既可以是‘家庭養老’的變形”,“也可以是‘社會養老’的表現形式”。“居家養老”不必然等于“家庭養老”。
居家養老相對應的是機構養老,兩者是社會化養老的基本形式。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不同之處在于。養老地點的選擇不同。居家養老強調的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社區如何強化自己的養老功能來支持家庭養老的問題;而機構養老則是強調老年人居住在老年公寓、養老院或福利院等公共養老機構,并享受養老機構提供的全方位養老服務。兩種社會化養老方式各有各的長處,但是,相比較而言,居家養老更適合我國的文化傳統和當今“未富先老”的國情。
首先,居家養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和家庭現有的養老資源,有助于節省養老福利的投入。一方面社區現有設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找幾間房屋稍加改造就成了老年照料中心,社區的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都可以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房屋及室內的一切物品都可以繼續使用。這如同把老年人的家變成了一個個小型老年公寓。這樣,既可以省去政府為修建各種養老機構所需費用,又為老年人自己節省了許多養老支出。
其次,居家養老更符合老年人的養老意愿。中國人家庭觀念比較強,老年人比較推崇含飴弄孫和天倫之樂,也重視街坊鄰里的交往與情感,遠親不如近鄰正是這種情感的反應。所以。老年人一般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和社區,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選擇機構養老。
第三,居家養老可以為一些中年人和低齡老人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目前,“4050”人員很容易失業且失業后很難再就業,一些低齡老人退休后也想找點事做,既可以打發寂寞又可增加收入,為自己養老多積累些養老資源,而居家養老的前提條件是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這需要大量服務人員,正好為“4050”失業人員和想工作的低齡老人提供了再就業機會。
居家養老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既滿足了老年人“戀家”情結,又減輕了其家人的負擔,同時還彌補了社會養老的不足,是解決多數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養老方式。
正如強調社會養老不是要否定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一樣,強調居家養老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機構養老的功效。雖然我們現在強調居家養老方式是目前中國養老的首選,但是也不能忽視機構養老的建設和完善。因為“居家養老可能是階段性的,當老年人口高齡化的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更有理由確信:如果說居家養老是低齡健康老人或者說自理老人的選擇的話,那么在垂暮之年無法自理或者有疾病需要治療和照顧的時候,養老機構就會成為許多老人新的選擇”。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應該是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為輔、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穆光宗,家庭養老制度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
[2]王樹新,中國養老保障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
[3][8]穆光宗,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變革和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
[4]潘屹,中國社區服務的發展重要性和重點[EB/OL].http://qzone.qq.com/blog/622008814—J252480254.htm
[5]姜向群,養老轉變論:建立以個人為責任主體的政府幫助的社會化養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4)
[6]中國網/china.com.cn/2010-06-11
[7]閻坤,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