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形容現在所處的投資環境,我們所給出的答案是:“冰”與“火”。
宏觀經濟層面:雖然金融危機最恐慌的時刻已經過去,但美國經濟的復蘇進程并非一帆風順,其剛公布的GDP增速遠低于先前的樂觀預期;而歐債危機給歐洲經濟復蘇所蒙上的“陰影”至今仍需要邁過多道坎。
在如此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中國經濟勢必難以“獨善其身”。 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下行的態勢已越發清晰。但另外一些變化更應引起警惕,即所謂“經濟退,政策進”的預期正在強化。
為經濟恢復至合理水平,有關方面已經開始注意到要防止多項政策疊加的負面影響,如果外部環境出現惡化,宏觀政策可能再次放松。
由此,七月的“流火”一路消解了上半年的“堅冰”,滬綜指上漲達9.97%,創近一年來的單月漲幅新高,并使得A股的“身價”陡增。截至7月30日,A股市值總額為22.51萬億元,與6月末的19.42萬億元相比,增加了3.09萬億元,市值增幅為15.93%。
從個股的表現來看,一些超跌股的機會明顯多于一些“高高在上”的強勢股。截至7月22日,盡管股市大幅反彈,令個股股價收復了不少“失地”,但仍有29只個股股價處于上證指數在2008年10月28日1664點時之下,有11只個股相對大盤1664點時已經溢價不多。
而另一邊廂,在“房價過快上漲”的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一反前兩月的量價齊縮的“冰封”常態,不但前來買房的人絡繹不絕,并且出現逆勢跳漲的現象。
《金融理財》記者調查發現,對房地產調控政策放松的預期是主因,同時橫亙樓市的供需“鴻溝”與供需雙方對后市預判的差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車市的情形又何償不是如此。年中國內汽車市場一改以往“有車不愁賣”的牛市思維,出現了普遍冷、局部熱,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高庫存席卷車市,如今4S店老總每天的頭等大事不是賣車,而是忙著找停車場。”經銷商的資金風險正在加大,這幾乎演繹為整個車市的“黑色幽默”。
但另一些4S店卻是無車可賣,要想提車還得加價。“現在Q5沒有現車,如果加價3萬元,兩到三個月就可以提車;如果不加價,就是交了訂金也要等七八個月才能提車。”北京一家奧迪4S店的銷售人員如是說。
這類“糾結”還在不斷上演,并會擾得人們心神難安。對此,我們不妨拋開細節的糾纏,換一個角度想想:沒經過“冰”與“火”洗禮的經濟不靠譜;沒經過“冰”與“火”洗禮的市場沒“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