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考試,一憂一喜
2005年5月初,我和17歲的女兒一起,遠涉重洋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與先期來這里的丈夫團聚,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出國前,我就曾聽朋友說,在日常生活中,美國的很多辦事機構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多留點神,吃了悶虧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當時對此話我還不太在意,但不久自己卻有了親身的經歷。
初到美國,女兒本應上高二,可不少朋友好言相勸,說美國的高中沒什么讀頭,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最好讓女兒直接報考College。在美國,College在一般意義上是對所有高等教育學校的通稱,學生學分湊滿60個后,就可以直接轉到四年制的University,這樣既省時間又省錢。
我聽從了朋友的勸告。一個月后的一天,我陪同女兒來到距家4英里的學校,進行入學考試。當天上午的考試9:30開始,11:30結束。時間為兩個小時,考英語和數學兩科。半個月后,考試成績揭曉了。這天一大早,我和女兒就來到學校,我信心百倍地對女兒說:“你去拿成績,我在這里等你。”可不到10分鐘,女兒回來了。一看她臉色,我不覺心中一驚,連忙問:“怎么樣?”欲哭無淚的女兒沮喪地說:“英語考得還不錯,50分的滿分考了42分。數學嘛……只考了9分。”
“什么,9分?”我大叫了起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滿分50分,僅考得9分,那不意味著超過五分之四的題都沒有做對嗎?這怎么可能?難道是女兒英語太差沒讀懂題?還是美國的答題方法和國內不一樣?傻愣愣地看著考卷上那個刺眼的“9”字,我頓時心亂如麻。半天,我終于回過神來,態度堅決地對女兒說:“不行,你需要去查一下分數。”心情不好的女兒不情愿地說:“媽媽,美國統分是很規范的,咋會出差錯?”我心有不甘地說:“問一下又不會少二兩肉。你馬上去查,最多再走幾步路嘛!”可能也不太相信自己考得如此之差,女兒垂頭喪氣地去了。
過了一會兒,女兒回來了,她臉上一掃剛才的陰霾,笑嘻嘻地把考卷往我面前一晃——49分!哇,這簡直就像變魔術一樣,“9”字前面忽然多了一個“4”,就整整多出 40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女兒解釋說:都是電腦惹的禍。電腦出了故障,該閱的題沒閱到,所以出現了這樣離譜的錯誤,查分時工作人員調出了原始考卷,才發現了問題所在。
乘車回家的路上,回味著這一憂一喜,我感慨萬分地對女兒說:“這可真是個教訓啊!看來在美國生活,今后做什么事都要仔細一點。”
可憐中國父母心
2006年9月,女兒以GPA滿分4.0的優異成績畢業,開始著手轉入四年制大學的準備工作。在短暫的一個月時間里,她順利地完成了長達十幾頁的入學申請表和3份在錄取時要占30%分量的自薦信,并于11月初從網上發出。當時在選擇進哪所學校的問題上,女兒做了充分的準備,她為此專門咨詢了學校分管轉校生的輔導員老師。輔導員老師告訴女兒說,以她的成績和榮譽學生的身份,申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伯克萊分校應該沒有問題。老師還特意提醒說,除了GPA,學生平時參與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的情況對大學錄取十分重要,特別是3份自薦信寫得如何,更是事關重大,所以每一項都不能馬虎。當時,美國經濟不景氣,國民收入大減,當年申請學費相對較少的公立大學的人數創下新高,而這些學校的錄取率僅為10%左右,因此競爭十分激烈。當時為了保險起見,我和女兒仔細商量后,一口氣申報了加州的7所大學,好中差的學校都有,拉開了檔次。
自從申請表和自薦信發出后,我們就開始了令人心焦的等待。在國內時,看到每年高考過后學生和家長等待高考錄取通知書的日子很難熬,其實,在美國等錄取通知書也絲毫不輕松。
3月1日,女兒收到了第一封信,是加大圣塔克魯斯分校的。
5月初,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圣塔芭芭拉分校、爾灣分校、河邊分校等四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陸續寄來了。
5月5日,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下午兩點,丈夫和女兒再次打開電腦進入伯克萊大學的個人錄取網站,赫然看見了一份印制精美的電子通知書,大大的“We congratulate you,Jing Zhang”幾個大紅字映入眼簾。就在這天下午6點左右,被伯克萊錄取的興奮勁還沒過,女兒又登錄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個人錄取網站時,猛地看到一份電子錄取通知書已安靜地躺在那里了……至此,7所學校全被我們一網打盡,真是一個令人開心的完美結果!在焦急等待了3個月后,一切塵埃落定。
現在,輪到我們把握主動權去選擇學校了。如果從女兒所學的工商管理專業來看,無疑是選擇處在繁華大城市的學校為好,因為我們不但要考慮女兒的學習環境,還要考慮女兒將來的實習問題。一般來說大城市里大公司多,實習的機會也就多,這些對今后就業或考研究生都有好處,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剛好符合這些條件。經過一番認真比較和慎重考慮,我們選擇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看著正在成長的女兒,我的感慨也油然而生:天下父母同心,我也和每一位中國父母一樣,為孩子的成長嘔心瀝血。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除了在生活上關懷百倍,學習上嚴加管教外,還盡量提供各種優越的學習條件,其目的就是他們將來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為自己創造一個光明的前途。如今我與家人全出了國,照理說應該釋懷了吧,卻依然癡心不改,仍百般希望女兒能進入一所名牌大學。可回頭看看身邊的美國人,他們從小對孩子就放手,以后只要孩子能考上一所大學,也不管是否名牌都不在乎,完全沒有中國父母對孩子那種過高的期望值。
校園實習生
在國內,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大學畢業后,最好立馬把碩士博士一鼓作氣全讀完,因為有一張高文憑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了。可在美國,這樣的想法根本行不通。美國教育部門規定: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必須畢業后工作兩年以上方可申請報考MBA。這是因為MBA是一門理論和社會實踐結合得很緊密的學科,其教育的很多內容是與不同背景的同學進行資源共享。假如一個學生能在課堂討論中提出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的體會,那么對于教育目標的達成將有更大的益處。故此,美國的MBA基本上不招收應屆畢業生,報考者必須是那些有工作實踐經驗的人。
為了達到畢業后能順利地找到工作,并為今后報考MBA打好基礎之目的,女兒從大二開始就調整了學習計劃。她的一半時間用于學習,另一半時間則參加社會實習。
2009年4月,女兒向NBC(美國廣播電視臺)和花旗集團投資部遞交了實習申請。不到一個星期,女兒竟先后收到了兩家公司的面試通知。
美國公司面試時到底愛問哪些問題呢?通過女兒的幾次面試,我們了解到,常問的問題大概有:“當你遇到挫折時,你是如何對待并怎樣戰勝挫折的?”“如果你今天成為該公司的CEO,你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敘述一件事,在這件事中當你的良心受到挑戰,你會怎么做?”凡此種種。由此看來,美國人在選擇新人時還是以一個人“EQ”的高低作為首要條件,至于其他方面則是次要的了。
順利地通過了面試,女兒被兩家公司都錄取為實習生,最后女兒選擇了與她的專業密切相關的花旗集團投資部,開始了正式的實習。
知識固然重要,學會包容更重要
大學里女兒學的是雙學位,主專業是工商管理,副專業是公共關系。記得剛確定選修這一專業時,她同系的許多同學都很不理解,一般來說學經濟的學生95%以上都選會計學為副專業,而公共關系主要是學政治專業的學生選修的課,因為這一專業涉及很多美國的政治和歷史知識,對一個外國人來講,的確不大好學。可女兒實在是不喜歡會計學,故此也就只好棄易從難,不知深淺地選了這一專業。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女兒選修這一專業是正確的,因為她不僅從中學到了大到國家外交、小到為人處世的很多知識,更讓我們高興的是,女兒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了提高,眼界寬了,對不同事物的包容性也更大了。
一天,女兒回來說:“今天的公共課里討論各國人權問題,有一個美國同學發言時,不實事求是,而是將中國的人權批判得體無完膚,我聽后當即站起來發言,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反駁了那個同學的言論。老師聽后很感興趣,贊揚我‘發言很好’,雖然老師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也不完全持肯定態度。正是因為課堂上充滿了這種開放、自由、寬松的學習氣氛,女兒從中學會了善于接納和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并不是因為別人某個觀點和自己不一致就扣上大帽子。我想,這一點對她今后走向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2009年8月,女兒完成了她的大學學業,走入了社會。我問她在美國讀大學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她脫口而出,說:“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適應社會,展示自己的能力。”
我想,有了這些潛水能力,再寬再廣的大海,女兒也一定能游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