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你——棗”,前天上街,看見一家商店門前,立著這樣一塊宣傳牌。不用說,那是一家專賣“好想你”品牌棗的商店。那么,好棗的標準是什么呢?如果去問商家,商家一定會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他一定不如詩人張建魯說得好:“好棗是打下來的?!?/p>
張建魯寫過二十多首有關棗的詩。他的父親就是一位棗農。關于什么是好棗,他應該有發言權,他說好棗是打下來的,也一定有他的道理。首先,長在樹上的好棗,就得被打,就得挨打。正如他在他的詩中所說:“秋天里,棗兒期盼的/是一根長長的竹竿”,“手持長竿的鄉親們/蹺起腳,朝手心吐了兩團心底的歡喜/揚起竿,臂用力/嘩啦啦,連同天上的星星/一起敲落在地”。是好棗,才能從春到夏,從夏到秋,一直那樣堅定地站立在蔥蘢的枝頭去搏擊風雨雷電;是好棗,才會選擇吸納日月精華,去擁抱成長的喜悅與煩惱。
在張建魯看來,壞棗不可能在枝頭待得長久。壞棗的壞,就是因為它在外界的某種作用下,改變了自己的美好特性和美好堅持。改變的結果是,它不僅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品質,也失去了上蒼賦予它的位置。壞棗,壞到一定時候,是沒法再在枝頭上挺立下去的,自然而然地,它就會從原來的枝頭掉落,自動地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壞棗連挨打的機會和資格都沒有。
只有好棗,才有機會挨打,才有資格挨打。只有好棗,才能在棗農的眼里,顯出自己特有的美妙與價值,才能通過挨打,貢獻出自己的美妙與價值。正是有了這種悟,張建魯才寫出了題為《好棗》的詩:“好棗是打下來的/壞棗是掉下來的/好棗的核心/是很堅硬的/壞棗的核心/是被蟲啄吃成空的?!?/p>
我立刻就把這首詩推薦給我的女兒,我對她說,別人諷刺你,挖苦你,批評你,指責你,那都是一種打,正是這樣才證明你是一顆好棗,才值得你欣慰,值得你自豪!但人畢竟不是棗,人應該越打越堅強,越打越純粹,越打越不會從生活的枝頭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