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醫療糾紛呈現出新的特點,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如何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家所需要學習的常識。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對避免醫療糾紛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從嚴格把握醫療事故構成的要件、嚴格執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與《病歷書寫基本規范》、“醫鬧”行為的違法性、不屬于醫療事故不賠償等方面給各位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了解醫療事故構成的要件
醫療糾紛主要是由醫療事故引起的。那醫療事故構成的要件都有哪些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了醫療事故的概念: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從醫療事故的概念上,可以看出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主體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這里所說的“醫療機構”,是指按照國務院1994年2月發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這里所說的“醫療人員”,是指依法取得執業資格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如醫師和護士等,他們必須在注冊的醫療機構執業。
(二)客體,即過失行為損害的對象。醫療事故是過失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這里說的“人”應為從出生到死亡期間的人,《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就是說,民事權利能力始于人的出生,終于人的死亡,在生存期間,人才享有民事權利能力。這里的死亡時間應當是指生理死亡。在我國,生理死亡的具體死亡時間一般以醫生簽署的死亡證所記載的死亡時間為準。
(三)主客觀方面,即行為人是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這里有兩點應當注意:一是“過失”造成的,即是醫務人員的過失行為,而不是有傷害患者的主觀故意;二是對患者要有“人身損害”的后果,這是判斷是否醫療事故至關重要的一點。
(四)行為的違法性。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工作依據和“指南”。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自己的有關業務活動中應當掌握相應的規定,并遵循規定,以確保其行為的合法性。
(五)過失行為和后果之間存在因果聯系。這是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存在過失行為,但是并沒有給患者造成損害后果,這種情況不應該被視為醫療事故;雖然存在損害后果,但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并沒有過失行為,也不能判定為醫療事故。這種因果關系的判定,還關系到追究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責任,確定對患者的具體賠償數額等。
二、妥善保管自己的病歷資料
病歷,是患者最直接最真實的醫療檔案,要妥善保管。《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明確指出,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是經醫務人員、醫療信息管理人員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學性、邏輯性、真實性的醫療檔案。
在現代醫院管理中,病歷作為醫療活動信息的主要載體,不僅是醫療、教學、科研的第一手資料,而且也是醫療質量、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綜合評價的依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療機構和患者都有舉證的義務。病歷資料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記錄醫療行為和醫療過程的重要文書,是判定責任的重要依據之一。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八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并妥善保管病歷資料。因搶救危急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根據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反應時間,病歷分為住院病歷、門診病歷、急診病歷和病歷的質量評價四部分。一份好的病歷,內容要真實完整,重點突出,條理清晰,有邏輯性、科學性,要使用醫學術語書寫,文字要通順簡練,字跡清晰,無錯別字、自造字及非國際通用的中、英文縮寫,涉及的數字要使用阿拉伯數字,重點內容以不同顏色書寫或標記,病歷內容不得隨意涂改。
病歷屬于醫藥衛生科技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和《醫藥衛生檔案管理暫行辦法》中對于檔案、病歷的保管均作出了規定。醫療機構要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設置專門部門、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病歷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并提供設備、設施等支持條件;建立病歷保管、統計、借閱等相關管理制度,鼓勵病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不得隱匿、偽造或者銷毀醫學文書及相關資料。”病歷是醫學文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偽造、隱匿、銷毀病歷是一種違法行為。醫師要堅持尊重科學、注重客觀、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原則,如實記錄病歷。《執業醫師法》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有隱匿、偽造、銷毀病歷資料的違法行為,應當予以處罰。同時,該規定對于調整患者行為同樣適用。病歷的一部分可以由患者保管,如未在醫院建立檔案的門診病歷。在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這部分也不得涂改、偽造、隱匿、銷毀,否則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醫鬧”為違法行為
近幾年來,“醫鬧”事件甚囂塵上,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遭遇謾罵、毆打,造成人身損害乃至死亡的事件屢有發生,嚴重損害了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嚴重影響了正常醫療秩序。其實,對于患者來講,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章第二條明確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四、不屬于醫療事故不賠償
醫療事故是醫療機構對患者承擔賠償責任的唯一“歸責標準”。醫療機構對非醫療事故責任導致的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其他損害后果不承擔責任。
這是一個嚴格的“過錯賠償原則”,醫療主體只對其因自己過錯直接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不能以無過錯行為的公平分擔原則,確定醫療機構對患者的某一特定損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無論選擇哪一種途徑解決醫療爭議問題,都不可以由醫療機構對不存在醫療過錯行為的患者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在處理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時,醫療機構不能以無原則的 “賠償”或“人道主義救助”息事寧人,有關部門也不能借口“公平分擔原則”讓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了解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相信廣大讀者在日后的生活中會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