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全球每年新發病人達93萬,在大腸癌高發區的歐美國家,小于40歲的年輕人占總大腸癌患者人數的2.2%~4.5%。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為何大腸癌頻頻向人們發起攻擊呢?科學家們指出,貪吃美味食品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脂肪食物是禍首。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北美、新西蘭、澳洲及西歐是大腸癌高發區,如美國的膳食多為高脂肪,攝入脂肪占總熱量的42%。在富含脂肪的食物中,肥瘦均有的豬肉脂肪含量比大黃魚高75倍,肥瘦均有的羊肉比蝦高4l倍,豬、牛、羊肉中的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也多于魚、雞、蝦。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就越大。胃腸道在消化高脂肪類食物時,需要更多的膽汁,多余的膽汁被腸道細菌分解后,產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級膽酸”,這種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腸黏膜,就容易使腸黏膜發生癌變。對喜吃高脂肪食物大腸癌病人糞便檢測發現,膽酸含量高出低脂肪膳食者和正常人許多倍;大腸癌病人糞便中膽固醇含量比健康人高一倍以上。
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是幫兇。我國杭州市疾控中心袁振華主任技師主持的科研小組,從2001年起通過對浙江省出售的烤雞、烤鴨、熏魚、叉燒、咸魚、火腿、咸肉、冬腌菜、豆豉、蝦魚鹵等熏烤、腌制和發酵食品的試驗發現,有5種熏烤食品和11種腌制發酵食品具有致消化道腫瘤的危險性,長期攝食烤雞、烤鴨,可起到潛在的致癌作用。腌制食品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與肉中的二級胺合成亞硝酸胺,易引發胃腸道癌腫。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千克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過1毫克。而洋快餐炸薯條中丙烯酰胺高出規定標準約100倍,一包普通炸薯片超標500倍。丙烯酰胺可導致基因突變,誘發良性或惡性腫瘤。
正因為“癌從口入”,管住嘴巴是預防大腸癌的有效途徑。
一、常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研究表明,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能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明尼蘇達大學對涉及20種癌癥的40份研究報告進行的分析表明,全糧攝入量高可使發生癌癥的危險減少21%~43%。其中全糧食品對減少發生胃癌、結腸癌、口腔癌和膽囊癌的危險作用最為明顯。科學家通過對大腸癌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非洲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他們很少患大腸癌;而以肉食為主的美國,因食物中植物纖維較少,10萬人中就有42人患大腸癌,發病率高出非洲6倍以上。我國大腸癌流行調查顯示,凡吃粗糧多的地區,大腸癌發病率低,反之發病率高。這是因為吃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的飲食時,食物殘渣往往需要在腸道中停留3天或3天以上才能被排出體外;進食以植物纖維為主的食物,糞便排出只需要1天的時間,縮短了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使致癌物質與腸壁的接觸機會減少,從而降低了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到“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飲食原則。成年人每天要吃400克左右谷類主食,最少也不能低于300克。在維持主食量不變的前提下,宜用部分玉米、全麥面等替代細糧。同時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食用菌和大豆及其制品,對預防大腸癌極有裨益。
二、注意攝入淀粉類食物。淀粉類食物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抑制腸癌,一是淀粉進入腸道后,腸道細菌會因吞食淀粉而大量繁殖,這有助于增加糞便,促使排泄,加速致癌代謝毒物排出體外;二是淀粉在腸內經發酵酶作用產生大量的丁酸鹽,抑制大腸內壁可能致癌的細胞產生,并能有效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因此,常吃些紅薯、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可有效地減少大腸癌等癌癥的發生概率。
三、提倡低脂肪飲食。從預防結腸癌的角度出發,提倡低脂肪飲食。不吃動物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魷魚、墨魚,以及棕櫚油和椰子油等富含飽和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煎炸熏烤食品;適量食用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植物油限制在每人每天20克~30克(約合2~3湯匙);烹調動物性食品忌溫度過高及加熱時間過長。
此外,還要做到不酗酒、不吸煙,生活規律,保證睡眠;堅持有氧運動,注重心理平衡;定期檢查,及早發現隱患,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