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六屆、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九屆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同志,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時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他一生傳奇,年輕求學時棄文從理,只因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作為“兩彈一星”元勛,他與錢學森、錢三強并稱“三錢”; 他被后世人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晚年,他倡導的學分制、三學期制成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正如錢偉長自己所說:“有人說我是‘萬能科學家’。其實不是萬能……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遠爬在人家肩膀上。”
棄文從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錢偉長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七房橋村一個詩書家庭。七歲過后,父親把他送進了村里的一所學堂,開始了啟蒙教育。
小學畢業后,祖母和母親便勸他到鐵路或郵局去做工。錢偉長雖然渴望升學,但家境貧寒,也就不得不輟學了。1925年,父親受到無錫縣立初級中學的聘用,薪水略有提高。錢偉長才得以到無錫求學,不久,又投靠叔父——后來成為著名國學大師的錢穆。
而此時,父親突然病逝。接著,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先后夭亡。這錢偉長極大的打擊。家里更困苦了,他依靠叔父錢穆的接濟才得以繼續上學。
在18歲那年,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走進了清華大學。
錢偉長屬于“偏科生”,在數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但正是這樣一個在文史上極具天賦、數理上極度“瘸腿”的學生,卻在一夜之間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棄文從理。
這個決定緣于他進入歷史系的第二天,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而蔣介石卻奉行不抵抗政策,說中國戰則必敗,因為日本人有飛機大炮。從收音機里聽到這個消息后,錢偉長拍案而起,他說:“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
此時,叔父錢穆已到北京大學任教。錢穆不同意錢偉長學物理,錢偉長“曲線運動”跑去找史學大家顧頡剛,他知道叔父很聽顧頡剛的話。難得的是,顧頡剛居然滿口贊成:“我們國家站不起來受人欺負,就因為科學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學,我們應該支持。”錢穆于是不再反對。
家庭這一關通過后,還有學校這一關。當時的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吳有訓堅決不允,而歷史系主任陳寅恪又到處打聽這位歷史滿分的學生為何不來報到。于是,陳寅恪處由錢穆去商量,吳有訓處由顧頡剛出面通融。
后來,吳有訓對錢偉長說:“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學習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試,你的物理和高等數學的成績達不到70分的話,再改學文史不晚。”
錢偉長接受了這個條件。一個學年下來,他各門功課的成績均在70分以上。等到他從清華畢業時,吳有訓已經非常器重錢偉長,把他收為自己的研究生。
愛因斯坦: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
1940年夏,錢偉長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求學。錢偉長的博士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于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的60歲祝壽文集內。為這本文集撰寫論文的,大多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學家,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愛因斯坦。
據說,愛因斯坦看了錢偉長的論文后,感嘆: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
1942年底,錢偉長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馮·卡門教授主持的噴射推進研究所工作。
二戰期間,倫敦正在遭受德國V1、V2導彈威脅,丘吉爾向美國請求援助。錢偉長仔細研究了德國導彈的射程和射點后發現,德國的火箭多發自歐洲的西海岸,而落點則在英國倫敦的東區,這說明德軍導彈目前的最大射程也就如此了。據此,錢偉長提出:只要在倫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擊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軍,使之仍按原射程組織攻擊,倫敦城內就可避免遭受導彈的傷害,英國接受了這一建議。
這一招很靈。幾年后,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及此事時,曾不勝感激地贊賞道:“美國青年真厲害。”可他不知道,與德軍玩了個雕蟲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國青年,而是中國青年錢偉長。
歷經波折:堅持學到老,做到老,活到老
1946年,他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機械系的一名教授。新中國成立后,錢偉長參加了我國第一次12年科學規劃的制定,并與錢學森、錢三強一起被周總理贊譽為“三錢”。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全面照搬蘇聯模式。1957年1月,錢偉長發表了《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文,明確反對蘇聯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要理工合校、重視基礎學科,在清華園內引起了長達3個月的大討論。在“反右”運動中,他也因此被打成了“右派”。1968年,這位56歲的科學家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鋼做了一名爐前工。
1983年,錢偉長到上海工業大學擔任校長。1993年,上海工業大學合并了四所學校,成立了現在的上海大學,錢偉長繼續擔任校長直至逝世。
擔任校長期間,錢偉長提出“三制”——學分制、選課制和短學期制,這些當時看來十分“前衛”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他還倡議拆掉各系科、專業、部門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間的“四堵墻”。
“學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錢偉長的口頭禪。他認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我36歲學力學,44歲學俄語,58歲學電池知識,64歲以后學計算機……”
1985年,他獨創了宏觀字形編碼法,俗稱“錢碼”。“錢碼”以高速易學聞名于世,為IBM所采用。
錢老始終覺得,學習應當涉獵廣泛,不拘一格。在教育理念上,他積極倡導“拆除隔籬,教研相長”。
長壽之道:每天步行三千步
從念大學起,錢偉長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體育鍛煉。他幼時家境清寒,身體很瘦弱。18歲那年考入清華大學時,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清華歷史上首位身高不達標的學生”,在就讀的第二學年,竟一鳴驚人地入選清華越野代表隊,兩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績奪得全國大學生對抗賽跨欄季軍。
直到古稀之年,錢偉長仍是以長跑作為鍛煉形式的。到八九十歲后,雖然長跑已不太合適,但錢老依然“規定”自己每天要步行三千步。
關于長壽秘訣,錢老認為,靠藥補,靠食療,靠遺傳,這些都只能是一些輔助的措施。他認為,長壽關鍵靠自己。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長壽;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要說服自己,不斷調理心緒,真正駕馭住自己的命運;要發現自己,發現生命中的巨大的潛能,不斷地調整自己;要征服自己,不要盲目羨慕他人,仿效他人,要能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去面對挫折、疾苦和不幸。■
錢偉長語錄:
——我不是黨員,不過我還是拿黨的事業作為我的終生事業。為了我們的民族,我們個人吃點虧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
——我一輩子就是這樣,所以有人說我不務正業,今天干這個,明天又干那個。我說我是看國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我的基礎好一點,有這個能力可以這樣做。有人說我是“萬能科學家”。其實不是萬能,不過我會去學一類東西,我會看人家的東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結論,并在這個基礎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遠爬在人家肩膀上。
——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學問;你覺得什么東西都懂,你大概是沒有學問的。我們要培養這種人,滿肚子都是問題的人,這種人是我們國家需要的。培養博士生就是使一個沒有問題的人變成有問題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來解決問題。
——什么是應試教育?就是學校忙于應付考試,小學應付考中學,中學應付考大學。現在的考試非常刻板,數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選,家長就要交許多錢。搞到最后,成了哪個學校升學率高的,哪個學校就是好學校。即使僅就智育而言,這也是片面的。
據新華網、《廣州日報》、《大河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