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突出的一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在成為一座空中樓閣,很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只在課堂上開展,盲目追求課堂熱鬧的表象,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公開課,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眼花繚亂,可在平時的教學中,各位老師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把活動開展起來。那么,如何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地基打牢,讓它不再是一座空中樓閣呢?筆者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的常態化實施的研究已勢在必行,否則,將嚴重制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發展。
一、正確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關系
由于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我們的老師有時便把它當成了其他學科課程的衍生課程或附屬課程,混淆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的關系,從而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缺乏實效性。其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有的老師也許會說,學科課程當中也包容著各種實踐性活動,例如,語文學科當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數學學科當中的數學活動課……不是也可以算做綜合實踐活動課嗎?有這種疑問的教師,并不在少數。其實,學科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系統的間接經驗和理論知識,注重的是學習的結果。即使是學科課程中所包容的各種實踐性學習,其學習的直接目的也是掌握系統的書本知識。離開了系統的間接經驗或理論知識,學科課程就不復存在了。如果學科課程中的實踐性學習是按照系統知識展開的,那么我們可以稱之為“活動教學”,是一種學習方式,而非一門課程。
因此我們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教學層面或某一學科的一種教學活動,而是與學科課程處于同一層面且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獨立的課程形態,其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實踐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改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它又是一種實踐性課程。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將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正確處理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實踐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讓學生在“做”、“實驗”、“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這就需要處理好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的關系,它是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進入常態化發展軌道的基礎和條件。
首先,教師在活動中要勇于放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擔心課堂亂了,不好管理,害怕學生設計不完美,導致活動效果不好。于是,教師開始代勞,選擇制定教師心目中合適的課題,制訂完美的活動計劃,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好的計劃開展各項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全程把握。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遇事就會去問教師應該怎么做,碰到問題就會去找教師解決,而不會自己動腦思維,不會主動探索,不會動手實踐,學生的興趣沒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就走到了盡頭。但是,如果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師能在教學中自始至終營造自主、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主題;在課題的展開階段,讓學生采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學生可以個人實踐,進行獨立探究;可以自由分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全班同學一起,進行班級合作探究……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長時間一起學習,他們的興趣、愛好有相似的地方,彼此之間又比較了解,大部分學生樂于在一起研究、討論。他們在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就會逐漸發現問題,從而共同設計制定研究計劃,實施開展研究計劃,進行研究匯報,展示自己,認識自己。
其次,教師在活動中要有效指導。在綜合實踐課的探究過程中,我們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提倡讓學生親身感受,在體驗中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持續、深入地探索研究,避免走形式,走過場的現象發生。因此,就需要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這種指導絕不是包辦代替,要求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在課題選擇的指導上,教師可以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在活動方式的指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教師在活動中重在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中達到有效指導的目的,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才會持續發展下去,才會進入常態化發展時期。
三、正確把所握活動中的即時評價和期末綜合評價的關系
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都離不開有效的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同樣如此,但綜合實踐活動課并沒有固定的評價模式,也不可能有一個十全十美的評價方式衡量出孩子們在活動中取得的具體成效,因為這門課程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它的成效是隱性的,需要在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逐步顯現出來。那如何來評價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表現呢?筆者歸納起來發現,目前這門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有兩種:活動中的即時評價與期末綜合評價。而且認為,正確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將會有效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常態化實施與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效及時的即時評價,意味著學生能即時有效地了解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情況,優點有哪些,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同學和老師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議與意見等,這是幫助學生快速進步和發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及時、公平、公正、公開、準確的原則,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活動和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興趣及自主發現的意識,讓學生在自我發展中感受成功的愉悅,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常態化的保障。
學期結束之時,作為一名綜合實踐課的教師,應該本著對學生負責的精神,針對每個學生或每個活動小組的表現,給予他們一個公正、客觀、具體、全面的評價,表揚、獎勵表現優秀的小組或個人,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期末的綜合評價,一般是檢查學生的活動檔案,材料積累,填寫學生活動評價報告單,活動調查問卷,進行自評與小組互評,在各小組認真總結的基礎上,量化成績。做好期末的綜合評價,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常態化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活動中的即時評價具有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實效性強的特點,而期末的綜合評價需要結合即時評價來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并有效去實施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是一個體現民主、平等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更能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評價方式幫助學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探索,這樣學生才有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發展與實施。
(作者單位:同江市第一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