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教師比做“春蠶”,一直到死“絲方盡”;也有人把教師比做“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還有人把教師比做“園丁”,以辛勤的勞動培育祖國的花朵;而我更愿意把教師比做巍峨的山,流動的水。
有道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先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最早領悟。為人師者當是智者,更當是仁者。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不過,你如果問師者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師者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為師當如山似水,不是指昂首天外,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目空一切;而是說精神境界要高,思想品德要高,見解見識要高,工作水平要高。范仲淹在贊頌桐廬郡嚴先生時寫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用“山高水長”比喻人品節操之高潔,足見人們樂山愛水、贊山比水,往往是由表及里、重神取義的。山不僅代表著恒久和安詳,更象征著寬厚、穩重與剛毅。水不僅代表著純潔和柔韌,更象征著無私、靈動和智慧。
為師當如山一樣胸懷寬大。什么樣的學生都會遇見,花一樣的有之,草一樣的有之,樹一樣的有之,鳥一樣的有之,蟲一樣的有之……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低矮灌木,無論是名花貴卉還是野花小草,山都給以生存的空間;無論是百鳥爭鳴,還是虎嘯猿啼,無論是孔雀開屏還是小猴淘氣,山都給以居住的自由;無論是候鳥飛來飛去,還是動物上山下山,山無怨無恨,笑迎笑送。它追求兼容并包,厚德載物。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山都迎之來,留之住,為之提供用武之地。即使是“巖留冬夏雪”,也讓之“千萬和春住”。山是孤獨的,但它并不寂寞,因為它擁有一個博大而精深,豐潤而寬厚的內心世界。
為師又當如水般無私,什么樣的學生他都滋潤,勤學好問的潤之,頑劣懶惰的潤之,聰明伶俐的潤之,呆傻愚笨的潤之,健康活潑的潤之,殘疾木訥的潤之……有道是“有教無類”,師者似水般潤“物”無聲,然而水雖是許多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卻不依賴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只有奉獻,沒有索取。水會把全部的愛毫無保留地給予花和草,從不厚此薄彼。事物的存在形式是運動,水更是如此。它蒸騰為云,凝結成冰,春露秋霜,夏雨冬雪,涌泉成溪,匯集為海。細微處滋潤根須,營養禾苗,奔流時推輪發電,載船航運,總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因此人說,不僅自己運動,而且推動其他事物一起運動,是水的第一大優點。一個教師若能像水一樣,因自己的發展而推動他人(學生)或事業的發展,豈非善莫大焉?
為師當如山一樣端莊穩重。端正的儀表和教態,恰到好處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在學生心靈上蕩起漣漪。教師還應保有一份書生氣質。教師要做一個現代讀書人,把愛書、讀書當做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少一點浮躁氣,多一點知識分子形象。不管社會上一些人如何叫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不必理會所謂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身為人師,就要學會處變不驚,穩重踏實,睿智而坦然地協調好發展中社會教育新理念與傳統教育思想精華的完美結合,堅守思想的陣地,堅守育人的陣地,真正體現出“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天天看云卷云疏,年年賞花開花落,身高不言高,體厚不稱厚,每臨大事有靜氣,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的大氣來。這種性格、這種品質正如南宋詩人楊萬里所道:“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為師又當似水般靈動。靈動的水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見證著歷史的興衰,靈動的水澆灌著古老的文明,哺育著她的孩子。光穩重就難免失于木訥,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面對一個個性格各異的學生,教師又須因材施教,教無定法。這就好似那溪水,遇山而繞、遇石而轉、遇坡而下、遇道而行,即便是深坑留駐了腳步,也只是暫時,在不斷的積蓄中蓄勢待發,走出山谷,流向田野、流向大海的懷抱……同時,教師還要坦然面對來自社會、工作、人際等各方面的壓力,不僅要以山的剛毅頂住壓力,而且內心要有如水的彈性、韌性與靈活性,水為什么能夠達到目的直至大海?就因為它能夠巧妙地避開所有的障礙。在日常工作中,教師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學會心理調適,努力做好自我調節,會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壓力的緩解,而且能助推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確保工作成效。
水的靈動給人以聰慧,靈動的水充滿了機智,閃爍著智慧的波光,山的沉穩給人以敦厚,厚實的大山包含了堅定、沉著和細致。而這聰慧和沉穩正是教師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師者總希望自己的人生趨向完美,總渴望所辦的事能夠取得成功,那么這些愿望的實現就少不了山與水的融合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大竹縣幸福街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