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傷心啊,你們居然把老師給忘了,該不該罰?”盡管我的語氣中充滿了調皮,但話一出口,我仍就覺察到了教室里氣氛的變化。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有些僵硬,瞪大了眼睛盯著我,他們那單純的小心眼兒里一定有些擔憂:老師一向說話算話,這回一定是真要挨罰了……聽課的老師們面露疑惑,這可是公開課,罰!多么不合適宜的字眼,劉老師要怎么處理?
這是在我的教學風格研討課上出現的一幕,盡管已時隔良久,但當時的情形我依然歷歷在目。那節課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在認識了分數后,為了讓孩子們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我讓他們在自己身邊找一找,看看能不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聽清了我的要求后,只見孩子們個個東張西望,煞有介事地比劃著,輕聲地議論著,可就是沒有人舉手,教室里很快安靜下來。為了打破僵局,我求助般地把目光投向了幾個總能給我驚喜的孩子,可他們也一改往日的活躍,犯了什么錯誤似的躲閃著我的目光,氣氛愈加緊張起來。難怪,學生剛對分數有了初步認知,只熟悉了它的“形”,讓他們直取其“意”顯然要求過高。怎么辦,這尷尬的場面我沒有一點準備。
“梯子!當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要為他們的思維搭一個階梯。”此時學生不正需要這樣一個階梯嗎?直接教給他們,僵局馬上會打破,但只是短期功效,要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就必須引導他們深入到事實、事物和現象中去。我環視了一下教室,看到那一雙雙瞪得圓圓的眼睛,笑了。“怎么,全班五—十—五個人,都這么謙讓嗎?”說話時,我故意把“55”說得重重的,拖得長長的,這一來,果然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老師,咱班54人。”“是嗎?”“是,28個女生,26個男生,一共54人。”“沒有了嗎?”我怪聲怪氣地追問著。“不對,還有老師呢,老師也是咱們班的一員,是55人。”幾個孩子一定是受到了我“不滿”的啟發,大聲糾正著。“對,對,把老師忘了,哈哈哈……”孩子們笑了,氣氛一下子輕松起來。“就是啊,我們班是一個有55人的大家庭,”我邊說邊踱到黑板前,用手指在分數的分母處畫了個圈,“老師,也是這個家里的一分子!”說到此我又在分子那用力點了點,“真傷心啊,你們居然把老師給忘了,該不該罰?”“該—罰—”孩子們拖著長音應和著。但是馬上,他們就意識到了什么,笑容漸漸凝固了:問題沒人能回答,還把老師給忘了,看老師那認真的樣子,肯定要挨罰了。
看著孩子們正襟危坐的樣子,我真有些忍俊不禁,但我的目的可不是讓他們一笑了之。我故意繃著臉,沉吟道:“罰什么呢?”我回頭看了看黑板,“有了,誰讓你們把我忘了,就罰你們用一個分數把老師和我們班55人的關系表示出來吧!”
“啊—老師—”一雙雙小手舉得高高的“老師是我們班的1/55”。孩子們笑了,我笑了,聽課的老師們都笑了。“我們組有14人,是全班的14/55。”“男生是全班人數的26/55。”“教室有6扇窗,左邊的2扇就是6個里面的2個,用2/6表示。”“我們都有2只手,一只手就可以用1/2表示。”一個孩子說,“也可以用5/10表示,因為2只手有10個手指,1只手有5個手指,就是5/10”又一個學生補充著。“我知道了1/2就等于5/10,因為他們都表示一只手。”……
多么玄妙的數學,多么和諧的課堂。課后,老師們都說這個“罰”的環節設計的精彩。這哪里有什么設計,要說精彩,那也是我和孩子們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萌生出的精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清濱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