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小慧”事件雖然入選2007年十大假新聞[1],但是“史上最惡毒后母”卻僅僅是新聞報道中作為差異群體之一的“繼母”之媒介形象的縮影。“繼母”在文中是指子女父親再婚的配偶。所謂差異人群,指的是與社會主流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的人群[2]。和我國新聞報道中的其他差異人群相比,如農民工群體、大學和大學生群體等,“繼母”新聞報道有所不同,幾乎全部是以報道單個人的方式出現。但是筆者通過對大量“繼母”個案報道的研究發現,“繼母”在新聞報道中的形象卻并非多樣,而是有章可循的,簡言之都是以類型化的媒介再現方式出現在新聞的敘事文本中。
本文研究文本來源為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和鳳凰網,為力圖避免在文本搜集過程中出現的疏漏,以“繼母”“后媽”“后娘”“后母”為主題詞進行新聞標題搜索所得。之所以搜索標題含有“繼母”等字樣的新聞報道,主要是出于文本純度考慮,保證研究對象以新聞主體形象出現,并與作為“繼母”的身份緊密相關。而采用網絡搜索的方法,主要是因為這四個網站的新聞報道具有廣泛性、權威性、易得性的特點,同時能有效防止以偏概全的弊病,從而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出當下新聞媒體對“繼母”形象的構建。文本內容以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為限搜索所得,亦即所有文本內容為各網站此日期之間所能搜得所有相關報道。
為簡易起見,下文將“繼母/后媽/后娘/后母”統稱為“繼母”。以“繼母”等關鍵詞進行搜索,經剔除非新聞報道、重復新聞報道、部分娛樂新聞報道后,共有“繼母”新聞報道285篇。
通過對文本統計分析,“繼母”形象可以概括為一般形象和超越形象兩大類。一般形象是指,“繼母”在文本中的形象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善惡、對錯的報道傾向。超越形象是指,“繼母”在文本中的形象是有傾向性的,評價的標準為人們在社會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評價手段,新聞報道作出了傾向性評價或是讀者能夠直接進行判斷。按此將285篇文章進行分類,呈現“繼母”一般形象的文章116篇,占總篇數的41%,呈現“繼母”超越形象的文章69篇,占總篇數的59%。從“繼母”形象的狀況可以看出,“繼母”形象呈現顯著傾向性的文本數量占多數,表明媒體更青睞對有較強情節沖突的新聞事件加以報道。但“繼母”的一般形象仍然是值得注意的。文本分析顯示,“繼母”一般形象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繼母”以普通的家庭成員或新聞事件中未參與行動的次要身份出現,另一方面是“繼母”出現在家庭糾紛和司法訴訟中,以利益爭奪者面貌出現,沒有對錯區分。
“繼母”超越形象分為正面、負面和受侵害三個方面,其中正面主要是指“繼母”通過極大的付出營造了和睦的家庭生活,或是與繼子女之間發生了感人的故事。負面主要是指,“繼母”以對繼子女施暴的形象出現,或是“繼母”在文本中表現為貪財、亂倫等形象。受侵害形象主要是指,“繼母”生命和財產權利受到包括繼子女在內其他人侵害的文本形象。表現為超越形象的新聞報道中負面形象文本數占絕對多數,成為媒體再現的典型形象。正面形象所占比例最小,但是從文本內容的表現來看,繼母的正面表現往往非常極端,甚至超越了親生母親。文本中受侵害形象稍多一些,而這些受侵害現象的發生往往與其身為“繼母”身份有關,部分原因為繼子女對繼母的不信任和仇視,另外也有因繼母不能善待繼子女而產生的報復行為。
文本分析發現,各種類型的“繼母”形象分布整體來看最主要的是其負面形象,在人民網和新華網中“負面形象”比例都為最高,而在中新網和鳳凰網中“負面形象”都是以微弱的差距排列第二。此類文本最大的特征是,“繼母”的負面形象主要表現為對繼子女的生命和肢體的殘害。
負面形象所占比重遠遠超過了其他兩個方面“正面形象”和“受侵害形象”。但是從“繼母”形象的整體性考慮,“正面形象”和“受侵害形象”是斷不能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種形象使得“繼母”在媒介再現的過程中呈現出必要的多樣性,即便這種比例仍然顯得無法和其他消極或是負面的形象抗衡。
同時,各媒體中“正面形象”的數量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少的,僅占總數的11%。在“正面形象”文本分析中發現,“繼母”形象多為殘疾人、窮人、病人,或者是繼母作出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突出的事跡,如《中國“最美麗的繼母”為救重病女長跪3小時》(新華網2006年12月1日)。
根據此次形象分類的原則,凡是因家庭糾紛等引起的繼母受侵害事件都歸為“受侵害現象”,因此實際文本總量中“繼母”單純受害、無辜受害的比例可以認為是非常低的。
綜合文本內容中可以發現,雖然在一般形象類別中“繼母”并沒有對錯或是善惡的歸類,但是新聞事件本身所展示出來的家庭關系卻往往是消極的。“繼母”參與訴訟和糾紛形象表現為破壞家庭和睦的消極因素,很多的此類報道關注的是繼母與繼子女之間的財產爭奪,或者是因為繼母身份產生的其他問題,如《億萬富翁袁寶璟其子為分遺產將后母告上法庭》(人民網2006年10月19日)。而在作為次要形象的報道中,也有多篇涉及到人們對“繼母”的不信任。
如上文本分析中可以得知,“繼母”媒介形象是高度類型化的,這種類型化的塑造方式符合媒體對新聞價值的追求。此類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價值產生于媒體與受眾的一種持續性關系,媒體文本對“繼母”形象再現,與受眾長期的日常生活體驗相結合,產生出某種窺私性和釋放性的閱讀快感。
媒體在對“繼母”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刻意制造其負面、消極的形象,制造受眾對此類形象更深的情感沖突,使得“繼母”媒介形象的負面性具有泛化和夸張的趨勢,從而形成社會主體對此類形象負面的主導看法,并最終成為人們看待現實中繼母的刻板印象。
文本分析的數據是死板的,但是從中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一個問題是,在我們大力倡導形成和諧的新聞報道方式的同時,對差異人群的高度類型化的負面形象塑造是不是妥當。以“繼母”新聞報道為例,差異人群新聞報道中充斥著大量關于性、暴力、犯罪和倫理偏差的例子,這樣的報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注意力,但是其對社會往往造成不良的影響。對當下的媒體發展來說,協調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矛盾關系,是媒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一個重要而復雜的課題。
另一個問題是,當媒體對差異人群行為作如此高類型化報道的同時,應該如何考慮作為受眾的差異人群的媒體接觸狀況,包括他們應對社會評價的能力。試想,當作為“繼母”新聞報道中最主要的兩類人群,“繼母”和“繼子女”在關注到此類新聞報道,可能會產生復雜的心理變化,結果則會導致其行為變化。最為顯著的兩個結果是,“繼子女”對“繼母”的信任度惡化,以及“繼母”身份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以致無力抵抗無形重壓的社會歧視。
本文中對“繼母”一般形象和超越形象的探討和分析,是對差異人群在新聞報道中高度類型化的一個特例研究,相信對其他重要的“差異人群”形象研究具有某些參考意義。分析表明,當今媒體在社會對差異人群具有的帶有片面性的主導意見洪流中不但沒有逆轉偏見,反而助長和強化了對差異人群形象的片面化塑造,看來媒體要全面、準確地反映社會實景還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賈亦凡,陳斌,阿仁.2007年十大假新聞[J].新聞記者,2007,(1).
[2]李艷紅.一個“差異人群”的群體素描與社會身份建構:當代城市報紙對“農民工”新聞報道的敘事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2).
(作者簡介:吳益民,蘇州科技學院院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