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揭示了舞蹈淵源的奧秘,殷商卜辭中記載著假面舞人、巫舞、儺舞。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璀璨的民間舞蹈文化,形成了其品種龐雜、形式繁多的整體風貌,在眾多的安陽民間舞蹈中,以滑縣軍莊村軍莊秧歌等最具代表性,它是在安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長發展起來的,形式新穎獨特,具有當地特有的韻味與特色。研究軍莊秧歌可以宣傳安陽的民間文化,更好地促進安陽民間舞蹈的發揚與建設。
一、軍莊秧歌的藝術特點
軍莊秧歌的角色是固定的,表演人數為16人,角色及具體人數分配為:門韃、棒槌、大青衣、鼓手、二八佳人各兩人,公子、岔小、漁翁、小妮、老婆和傘頭各一人,角色均成對出現,并按如上先后順序進行表演。參與演出的均為男性。演出劇目多,可演出數天不重樣。演出形式分三個段落:即“進場”、“武場”、“文場”。進場表演時,打擊樂的節奏為2/4拍,由傘頭緊握黃羅傘,手持大夫鈴,擔當總指揮;二門韃帶領16人跟著打擊樂的節奏,按照先后順序,分兩路縱隊,由場地之后中部上場,角色成對并列前進,同時做各自固定的動作;走至場前,兩隊分開并繞至后場,如此反復走場,進場三圈三折后,傘頭拿大夫鈴嘩嘩一搖便轉入武場。武場即跑場,這時四大扇、尖子號同時奏起,眾角色奔跑速度明顯加快,在跑動中按規定的路線穿插,輪番做各自的動作,由場前經兩側繞至場地中后部,做大翻身和轉蹲步等動作,從另側跑下;如此反復,好像兩軍對壘,場內外一片沸騰……高潮之后傘頭一搖大夫鈴,隨即轉入文場。文場時整個舞隊由跑變為便步走大場,即“順場”,由傘頭等至場中演唱一兩段后,岔小接腔打岔說韻白快板,作即興表演。
軍莊秧歌在每次演出期間,都要到火神廟請神、敬神、送神。即演出前一天(正月二十六)下午,到廟前拜神、請神。整個秧歌隊成員在神像前燒香跪拜,并按秧歌角色出場順序,每人唱一句神歌;而后演上一番以娛神靈,最后將火神爺請到自己村里設的圣會大廳,并于廟會期間(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燒香、上供、敬拜;到演出完的第二天(正月三十)中午,打鼓敲鑼地把火神送回到火神廟。廟會期間,如果接到其他會社邀請函,也會應邀前往,對方設煙茶糖果桌招待,并燃放煙花爆竹以示迎接。軍舞在長期活動中形成了一條會規,即互愛、互敬、互讓。
軍莊秧歌的角色眾多,動作各異,個性鮮明。如棒槌扮演武士形象,精神抖擻,活潑干練,動作雄壯有力,手腕靈活自如,應節擊棒姿勢多變,推時重,拉時輕,棒擊聲響亮清脆,動作輕巧自如,時而蹲,時而撲,彰顯雄健氣魄;公子邁著“大跟進步”一手掀襟,來回扇擺,一手拿扇,風流倜儻,自如灑脫;岔小憨直中露機敏,即興插科打諢,滑稽可笑;二八佳人文靜大方,邁著小圓場步,走動如行云流水;小妮鷂子翻身,溫柔中見瀟灑;大青衣搖搖擺擺,柔媚動人。
軍舞的動作重跑,重各種姿勢,不重扭,動作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所有角色一直處于做動作和奔跑中。此外,震撼人心的武場表演及棒槌武術動作的結合運用,也為秧歌平添了幾分色彩。
軍莊秧歌的表演服裝色彩鮮明艷麗,紅、黃、藍、綠、黑、白……種類繁多;臉譜造型鮮明濃艷、五彩繽紛。棒槌扮演的武士黑布巾包頭,身著白盤扣中式對襟黑衣,束袖口,黑燈籠褲,腰扎黑腰帶,紅色臉譜,挑眉大眼,威風凜凜;大青衣、二八佳人手持彩扇,身穿彩色鮮艷的刺繡長帔,中式長褲,腳踏彩鞋,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齊腰長發,媚眼紅唇,楚楚動人;二門韃四方臉配紅穗清代官帽,黃色錦衣,黑色布靴,按刀揚鞭,耀武揚威;老婆頭扎勒子,身著偏襟盤扣暗紅衣,臉畫紅臉蛋,嘴邊一黑痣,手拿破蒲扇,人物滑稽鮮明;漁翁身著遮風蔽體的土布衣,頭戴碩大遮住半邊臉的斗笠,掛白長胡須,收口長褲,腰間挎魚簍,腳踏草鞋,右手持魚竿,栩栩如生;公子頭戴藍色小生帽,著開懷藍色長衫,內扎紅腰帶,下穿紅色燈籠褲,黑色圓口鞋,左手掀襟,右手拿紅扇,風流倜儻,瀟灑自在……演員所持道具各種各樣,拿棒的、拿鼓的、拿鞭、拿扇、拿絹的各有千秋。外部造型的直觀到位是軍莊秧歌吸引人眼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軍舞的道具也可一物多用。棒槌用的木棒,鼓手手里拿的鼓,既作道具,又可在演唱時擊打節拍進行伴奏;傘頭手拿的大夫鈴,不僅作道具,還能起到指揮隊伍文武場變化的作用。
一般秧歌的唱腔多為四字、七字韻,而軍莊秧歌的曲調則為十字韻,唱腔高亢激昂,大起大落,性格鮮明,富于戲劇色彩,較難把握。關于其唱腔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喝不夠軍莊的豆腐漿,學不會軍莊的秧歌腔。”足見軍莊秧歌唱腔的學習難度。
軍莊秧歌的唱詞韻白具有口語化的特點。演唱和韻白快板曲目常見的有“王員外休妻”、“大實話”、“大瞎話”等,內容多以民間故事傳說、日常生活題材為主,表演幽默風趣;快板語言是滑縣的地方方言,具有濃郁的鄉土味。
軍莊秧歌的音樂伴奏主要用打擊樂伴奏,樂隊配置由一個邊鼓、一個馬鑼、一個大鑼、一個小叉、六個四大扇、十二把尖子號構成,以邊鼓、馬鑼、大鑼伴奏為主。樂隊不僅有一般的打擊樂器,還有別樣的四大扇和尖子號。
當演唱的演員唱完一、二段后,岔小兒就以打岔的方式,將演唱岔為快板。這種快板具有固定的節奏,內容多為大實話、大瞎話;數板有固定的套詞,也可臨場現編,內容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的滑縣地方音韻。如常按十二月令說一些眾所周知的“大實話”、“瞎話”,憨態可掬,使人聽來饒有興趣,如:“四月嘞四月八,兩眼看不見是個瞎,瘸子走路掛著拐,不會說話是啞巴”、“二月嘞龍無頭,小驢下個大牤牛,蛤蟆咬住長蟲跑,螞蟻脫坯蓋大樓”等。
二、軍莊秧歌的文化價值
軍莊秧歌是河南民間歌舞藝術史上的重要單元。它受安陽特定地理、文化、生活環境影響,比較完整而形象地記錄了古老的傳統文化,直觀地反映了安陽的地域特質和安陽人民的宗教信仰。它深刻的文化特質,對于研究豫北乃至中原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藝術源于生活,同時又反映生活。優美的藝術作品常常是生活的折射,真實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生活。生產勞動是人們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軍莊秧歌中,由動作、岔詞、道具到內容,均直接地反映了安陽當地人民的勞動生活和愿望。
如從動作上看,軍莊秧歌中岔小雙手握合扇上下擺動和丑婆小跑步扇扇的動作等都是安陽農村日常生產、生活情景的再現。它以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動作為舞蹈語言,以生活用品或勞動工具為表演道具,形象地表現了當地農民的勞動生活。
從岔詞上看,軍莊秧歌不僅說世代相傳的岔詞,而且能即興描述社會變遷與時代特色,歌頌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如“同志們恁別亂,叫我表表大酒店;大酒店,真不玄,卡拉OK隨便玩”、“同志們,別發愁,計劃生育俺帶頭”、“鄧小平理論要牢記,三個代表要記全,改革開放形勢好,舉國上下揚起風帆”等。舞蹈中通俗易懂的地方土語,朗朗上口,準確工整,極具文學性,直觀地反映了安陽人民勞動和生活的真實狀況,抒發了人們的生活情感,較好地迎合了當地聽(觀)眾的心理需求,具有不可取代性。
從舞蹈內容上看,其表現了當地民眾對當時社會不良現象的抨擊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軍莊秧歌通過岔詞和唱詞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民間舞作為歷史的產物,其中或多或少留存了有關當時人們思想認知水平、生活情感態度等歷史文化內容。例如軍莊秧歌中濃重的祭禮民俗,表明了古人在祭祀文化形成初期對于天象、景觀學等方面的科學認識及積累,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遠古人民在與大自然搏斗過程中的一種精神文化,這對于探討遠古科學、宗教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此外,軍莊秧歌的科學研究價值還指其本身具有的科學含量和內容。例如,安陽是周易的發源地,舞蹈中的圓形、“五”字意向及相關派生構圖、圓形道具等均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對周易文化精髓的繼承,這對于探究地方文化對民間藝術的影響滲透、更全面地研究周易文化和舞蹈文化具有不可小視的學術研究意義。
本人在安陽軍莊村進行考察時體察到,凡是民間舞蹈表演期間,社會治安較平時安定,刑事犯罪案件在此期間也極少發生。這一奇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其主要參加的“正月二十九的火神廟會”等民族民間節日文化活動有關,軍莊秧歌都是在此類民俗活動中表演、傳承的;民俗活動也正因為有其的參與、充實而得以延續。軍莊秧歌參與的民俗活動,是群眾自發組織的一種民間活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反映和表現了當地民眾的共同心理結構、審美情趣等內容,規范著本地民眾的群體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每次民俗活動都是一次人與人溝通情感、增進交往的機會。軍莊秧歌已經大大超越了民間舞蹈本身的單純功能,成為了當地文化的象征;其中大量美好向善的傳統倫理道德內容,會極大地促進當今安陽的和諧社會建設。
同時軍莊秧歌中也折射出難能可貴的和諧之美。在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人的和諧。演員之間、舞蹈與樂隊之間和男女之間等的相互配合、參與者情感的交融和升華、舞蹈氛圍的鋪墊與渲染等都是在和諧的大背景下表現的;此外,舞蹈中還存在動作的和諧、服飾化妝的和諧、情感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追求的和諧等等,和諧無處不在,貫穿始終,表現了安陽先民對和諧的理解、追求與渴望。正是民間舞蹈的有效傳承,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宣傳教化、弘揚正氣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當地人民的平安與社會和諧。
軍莊秧歌是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的載體,是體現民族精神的橋梁,是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領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是構建安陽地區和諧社會的重要窗口。在新的歷史時期,關注其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及深厚的文化特征、體察其審美、科學研究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積極功能和社會意義,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受現代化沖擊、舞蹈自身發展和資金短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軍舞面臨著不良的發展態勢。當前我們應充分認識軍舞的重要價值,清楚窺見其發展的不良態勢,客觀全面地分析其衰落原因,并以此指導我們對民間舞的搶救、挖掘、保護、創新和宣傳工作,這將對安陽地區深厚、博大歷史傳統的發揚和現代化土壤中的安陽民間舞蹈建設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衷心希望以此文促進安陽乃至整個國家民間舞蹈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健康發展,充分展現它們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謝佳,河南工程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