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習的內容、形式及其使用的感覺器官與其他專業相比有很大不同,尤其音樂學習心理有其獨自的特點。音樂學習的所有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音樂文化(音樂語言與音樂理論);音樂表演(聲樂歌唱與器樂演奏)。一種是從思想上掌握音樂聲響及內部規律,另一種是通過大腦指揮各部位的肌肉運動來確定所發出的樂音。本文試從音樂文化學習的心理進行簡單的闡述。
音樂文化的學習包括兩個方面:音樂語言的學習和音樂理論的學習。音樂藝術是由特定的音樂語言表現出來的。音樂語言的基本因素包括:旋律、節奏、和聲、復調、配器、調式、曲式等。它們無法表示任何概念,相對的不確定性和不具體性是音樂語言的美學特征之一,因而音樂語言的學習心理與文學、美術等專業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文學與美術語言都能反映一定的具體物體或具體事件,而音樂語言不能。音樂語言學習所使用的是音樂抽象思維,如前所述,它的物質材料為樂音,與普通的語言思維大有區別。
音樂語言學習運用的是音樂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有難與不難兩種情況。說難,是由于音樂語言沒有它們自己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在學生思想上不能起到物質外殼的作用,在學生內心也不能形成實物表象。從這一點上說,學生的聯想失去了作用,空洞的音響在記憶中保持的時間相對較短,也難以理解。如果再缺少音樂理論各方面的知識,像一個單純技術型的匠人一樣,就會感到難。由于音樂語言不能表示概念,音樂學習者用不著在它們真正代表什么方面耗費精力,這又給學習者減少了不少負擔,特別是在視唱練耳或練習曲的學習中這點尤為突出。這便是音樂語言學習不難的一面,也是兒童音樂家早熟的原因之一。
音樂語言學習實際上就是把規律化的音響作為信息進行輸入、加工的過程,這突出表現在在大腦中建立聲音的表象。聲音表象是通過感知、記憶和思維在大腦中形成的音響形象。它能反映樂音的頻率、時間、幅度、音色、協和等。這在某一個動機、樂節或樂句中都能體現出來。聲音表象的建立分輸入與確認兩個層次。學生先要通過聽覺把音響輸入到大腦,形成最初的聽覺表現輪廓。這是在視唱練耳課上初步獲得的,也是老師的講解和本人多次聆聽所產生的結果。聲音表象輸入以后,不用外界音響的刺激就能回憶起感知的聲音表象。若經過各種理論驗證,它符合有關規則,那就說明音樂表象已被確認。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音樂語言學習中應注意以下問題:⒈把聲音分成較小的單位進行學習。如先學習一個音程、一種節奏型、一個和弦、一個動機等等,再逐步擴至樂句、樂段及多聲部樂曲。⒉要充分利用樂譜來幫助聽覺,也就是把眼與耳結合起來使用。音樂是表情藝術,不同音響能反映不同的情緒。加強對音響的情緒理解可以使音樂語言被認識得更深刻。對樂曲語言的歷史與風格進行研究,以便加深對音樂語言內容的領會。用音樂理論來分析聲音現象,在運用音樂形象思維的同時,加入邏輯的語言思維,從而使音樂語言更加容易理解。
音樂文化學習內容的另一面就是音樂理論的學習。音樂理論是學生必修的課程,它是實踐的概括,又能指導實踐。基本的理論課程有: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學、對位法、配器法、音樂史、音樂美學及表演理論等。這些課程都從不同角度來闡明不同音樂現象的規律,并且都是運用文字概念記錄下來的。音樂理論是對兩種以上的音樂現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音樂家們長期以來的經驗總結。
音樂理論學習分為四個階段:理論的攝取、理論的領會、理論的鞏固和理論的應用。音樂理論的攝取是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的初步階段,學生應利用視覺和聽覺去接受課堂中老師的音樂理論講解,大量閱讀老師指定的參考書籍、樂譜,從而獲得豐富的音樂理論的感性知識。攝取就是獲得大量的感性信息,為音樂理論的領會提供基礎。對感知來的理論概念進行深入思維,進而掌握其內涵與外延,從而做到用自己的語言闡明某一論點,則是音樂理論領會的過程。理論的鞏固表現在良好的記憶力上,要盡力多用一些記憶方法把攝取與領會到的理論知識在大腦中貯存起來,從而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把感知、理解、記住的理論知識加以應用,用來指導演唱、演奏和創作,不僅能加速準確技能的形成,而且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領會。
所有的音樂基本理論都是進行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所必需的,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音樂理論結構。學生只有從心理上認可這樣一個完整的理論結構,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時才能得心應手。在這方面學習的場論給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學習的場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延伸,它把學習的各種內容看成一個同時存在、相互依賴的整體場,在這個場內各種力量處于平衡狀態。學習者把這個場輸入到大腦中,就形成了對等的心理場。一切活動都決定于心理場內的各種力之間的平衡,因此對場內的東西一定要完整掌握。我們可以把音樂理論場擬定為:音樂史、音樂美學、曲式、樂理、配器、視唱、對位、和聲,它們都處于平衡的狀態,每一個內容都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這是音樂活動的前提。從音樂理論心理場中最容易找出某一方面的不足,這不足之處正是需要進一步學習領會的東西,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動力平衡的音樂理論結構心理場。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鞏固、理解音樂理論知識,為創作、演奏、研究等活動服務。
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個體行為發動的起因,亦即激勵維持或抑制個體的某種活動以滿足一定需要的內部動力。以動機的觀點,根據大學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大學生學習音樂文化一般表現為如下動機:
表現與創造的需求。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逐漸成熟,于是有了表現與創造的欲望。音樂是一門表演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充分體現人的創造力的藝術。人們可以通過演唱、舞蹈、彈奏等多種形式表現自己,也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復雜的內心情感通過藝術的創造加以展現。音樂的特點能較大程度滿足學生的這種參與動機,所以,眾多大學生選擇了音樂學習和音樂實踐。
為他人所喜愛或肯定的需求。從高中跨入大學,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和起點,那些有音樂特長的學生,通過展現自己的藝術方面的才能,吸引周圍的同學,有的甚至成為同學們所追捧、崇拜的對象,因而得到他人的充分肯定而被廣泛接納。
體驗全新經驗的需求。隨著知識和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日漸突出,對新事物的體驗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一種嘗試和證明自己能力,豐富自身經驗的心理趨向,促使學生大膽地選擇了參與課外音樂活動這種富于表現的形式。在這里,通過排練、表演等方式,學生的組織能力、團結與協作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鍛煉與增強,表現創造的欲望都可得以實現。某些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甚至還可鼓舞自己,對整個人生產生長足的影響。
掌握大學生音樂文化學習的需要和動機的特點,適時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積極的需要和動機,通過音樂文化學習和實踐滿足他們對這方面的需求,同時也為更快更有效地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音樂文化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所必備的,學習音樂語言應具有特殊的音樂思維,音樂理論的領會與應用對檢驗理論、服務于實踐意義重大。對這些問題的逐步認識和解決將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動力因素,如音樂學習動機、音樂學習興趣、音樂學習注意及音樂學習意志等。
(作者簡介:尚學鈺,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