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是文人自己的創作,又可以脫離名、字連貫的制約而自由發揮,因此也就向我們展現了文人生活的一個側面,也提供了“看號知人”的可能。
號無論繁簡,大致都由中心語和修飾語兩部分組成,如青蓮居士,青蓮是修飾語,居士是中心語。本文研究既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號按字數多少還可以分為雙字號和多字號,本文主要研究多字號。
一、修飾語
在文人自號中,修飾語起區別的作用,是號中最見性情的部分,作用約相當于“中國人”“美國人”中的中國美國,按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志其住地居處。這大概始自陶淵明的“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淵明簡陋的房舍前后,五柳環繞,枝條飄拂,所以號為“五柳先生”。李白幼時嘗居青蓮,后雖游蕩輾轉,而不忘故鄉,所以號為“青蓮居士”。吳承恩家鄉在“射水之陽”,而號為射陽山人。姜夔“寓居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自號為白石道人”。而吳沃堯的“我佛山人”,貌似佛教中人,實際佛山是作者漂泊生活中的一個家鄉,不讀“我佛/山人”,而讀“我/佛山人”,更在地名之外別添了戲謔諷刺的意味。
僅說明吾居何處,貌似平常,信手拈來,實寓深意,“一個地名加上一個身份名,加上和作者的原身份又有一段距離,則這個自號就成為精神寄托了”。隨地而號,號后的身份儼然構成了自號者的小天堂,妙在朦朧中抽象出精神,套用一句名言,“號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號”。中國文學文字常有的言外之意每每使簡樸的號上出現了若隱若離的印象,這似無還有的特性,使你不會簡單的把五柳先生當作一個宅邊有幾棵柳樹的糟老頭,而會想象成長衫飄飄,胡須髯髯,仙風道骨的老者。其沖淡的處世態度也略見一二。
第二類,抒發性情。號,或婉或直,無疑都是抒情之作。尤以婉曲為多。唐代詩人賀知章,好飲酒,豪放無稽,故號四明狂客。陸龜蒙性曠達,因而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后隱居松江甫里),又號天隨子。詩論家司空圖,性謙恭,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如鄭燮的號板橋,并不是記名家鄉的某座板橋,而是出自劉禹錫的《楊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鄭早年未成名時曾在揚州買書畫求生,屢遭鄙薄嘲弄,而登第發跡后又回杭州,巴結逢迎重金求畫者絡繹不絕。他痛感人心冷暖,世態炎涼,遂婉用劉詩句“二十年前舊板橋”刻作印鑒,用于書畫落款,表示自己還是當年窮書生,受用不起這樣的抬舉,后來還用過“板橋道人”“板橋居士”一類印鑒,最后干脆以板橋為號。
個人性情之上,更有為社稷國家考慮的,清大儒江聲,晚年因不屈服世俗,動與時違,取《周易》艮背之意,自號“艮庭”。六君子之譚嗣同,自幼博覽群書,后又投身革新,體察世事,求富國強兵之路,因號壯飛,以抒豪情。梁啟超號飲冰室主人,語出《莊子》:“我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歟?”抒發了自己雖處水深火熱中,但欲求冷靜的心態。
第三類,明志記癖。比抒情更加直白的是明志為號,不管作成與否,先有志向,提醒自己,努力做到言行相顧,無愧于己。宋亡于元,漢族遺民不忘故國,畫家鄭思肖擅畫墨蘭,作畫獨舍其土根,因“中國地為蕃人奪去矣”,并自號為“木穴國人”,木穴合一,則為宋字,除明志外,也是為了避禍。朱耷朱道明兄弟的號則寄寓著家破國亡的悲痛與對清王朝的消極抵抗,朱耷取朱字下半,號八大山人,草書寫出似“哭之”“笑之”。朱道明取朱字上半,曰牛石慧,三聯連寫,若“生不拜君”。清代士人黨湛,申言“人生須作天地間第一等事,為天地間第一等人”。因而自號“兩一”。譚嗣同的“刎頸交”唐才常,號佛塵,又號洴澼子,佛塵,同拂塵;洴澼子,語出《莊子逍遙游》,意為水中擊絮。唐才常以此為號,正表白了除舊布新,變法圖存的堅強決心。章士釗號黃帝子孫之嫡派黃中黃,蔡冶民號漢種之中一漢種。孫籌以一清末秀才之身,辛亥革命中投筆從戎,秀才與兵,一身而兼之,因以自號戎馬書生。比他們更有名的鄒容,干脆自號“革命軍馬前卒“,沖鋒陷陣,奮不顧身。
記癖的如明朝徐渭幼年手植青藤一株,除用做書屋的名稱,所寫字畫,也常署名徐青藤。清代經學家惠周惕移植東禪寺內紅豆于宅內,生機盎然,歲名其書樓為紅豆書莊,鄉人稱其老紅豆先生,而把其子惠士奇稱為紅豆先生,把其孫惠棟稱為小紅豆先生。又如明朱國盛號拜石齋,顧謙號愛梅軒,清丁敬號玩茶叟,劉傳馨號愛蓮居士,如此等等。
第四類,銘刻時年。五代時揚凝式,明代馮舒,清代周星詒皆號癸巳人,明代徐洪星號甲子老人,清代周寅號甲寅人,吳衡照號辛卯生等等都是以生年為號的顯例。古人小壽,得大壽者即喜以年歲自號。宋辛棄疾號六十一上人,明范守己稱九二閑人,殷登澄稱九一居士,清李遇孫稱上元甲子百歲翁等。而人們常引用的還有鄭板橋友高鳳翰的例子,他號丁巳殘人,亦號尚左生,又號舊酒徒。這幾個號放在一起,活脫脫刻畫了他的一生,少好豪飲,終病酒而殘右臂,丁巳年54歲時不得已改用左手揮毫潑墨。
第五類,藏物為號。讀書人常年浸淫詩書,對典籍,金石文房四寶多有癡迷收藏之欲望,且常以藏品的質精量豐而自豪,取號時不免要夸耀自己的得意之處。這在清人尤為大觀。吳殿臣號六泉十布室,陳介祺號萬印樓,陳均號十三漢鏡齋,丁國典號八千卷樓,丁丙號小八千卷樓,曹言純號五千卷室,王炳號三印草廬,江立號金石錄十卷人家。而文人對硯的鐘情,更在號中表現突出。沈可培號十硯齋,祁煥號二十八硯齋,陳鱔號六十四硯齋,阮元號九十八硯齋,金農號二百硯田富翁。幾乎是在斗富。
第六類,夸耀為號。“見賢思齊”,而賢者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想追上是不容易的,父母會起個名字來仰慕名人追求好運,個人也可以通過起號來方便的當回名人,或寄言仰慕追求之意。此類引用最多的是鄭板橋自稱“徐青藤門下牛馬走”,青藤,剛才已經介紹過,是徐渭的一個號,牛馬走,自謙之詞,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太史公,牛馬走”,鄭非常敬仰徐,以不能為其效力而遺憾,遂號。
二、從中心語到修飾語
下面從中心語的角度來看一下號的組成。
(一)“人”類中心語
人,常見組合有道人、山人、野人、散人、真人、逸人、閑人、漁人、樵人等。如勞堪號柴桑人,趙孟號水晶宮道人,杜荀鶴號九華山人,張豫章號九峰散人,王元甫號中岳真人,安大危號曲湖逸人,桑調元號五岳詩人等等。
民,常見組合有逸民、遺民等。如庾肩吾號天臺逸民、俞汝言號漸川遺民、馮文昌號吳越野民等。
夫,常見組合有潛夫、病夫等。如周密號泗水潛夫,董蠡舟號董節病夫,王一鵬號西園野夫等。
生,常見組合有先生、老生等。如李商隱號玉溪生,邵雍號安樂先生,桂馥號忍愧陋生等。
子,常見組合有仙子、女子、衲子等。如杜光庭號東瀛子;張允滋號桃花仙子;王英之號山陽女子;許之漸號繡衣衲子;朱士曾號鑒湖漁子等。
客,常見組合有詞客、野客、逋客等。如李蟠號滄浪客,何承燕號六橋詞客,張紹仁號臥云逋客,謝用賓號云山野客,賀知章號四明狂客等。
士,常見組合有處士、居士等。如范成大號石湖居士,陳堯道號竹林處士,劉永之號山陰道士,陶煜號白云漫士,沈潛號蘆槎逸士等。
者,常見組合有隱者、道者、漁者等。如毛乾乾號匡山隱者,吳允嘉號籌山道者,蔣錫震號平川漁者,牟士恕號月溪樵者,吳安號泖湖釣者,朱之宣號砍柴行者,陳時懋號真山耕者等。
最常用的是居士處士類,而人的構詞能力最強,可以任意增加修飾語,使用頻率較高。
(二)老叟類中心語
叟,常見組合有野叟、逸叟、漁叟、樵叟、灌叟、釣叟、耕叟、歸叟等。如關漢卿號己齋叟,吳福孫號清容野叟,高宗本號江淮逸叟,賀壽慈號楚天漁叟,張亨梧號華頂樵叟,陸費墀號吳涇灌叟,舒鑒號東海釣叟,李夢符號寬閑耕叟,顧辰號石帆歸叟,彭希鄭號武陵退叟,汪士驤號暮園遁叟,王夫之號船山病叟等。
翁,常見組合有漁翁等。如陸九淵號象山翁,崔預號黃海漁翁等。
公,常見組合有寓公等。如李椿年號逍遙公,宋犖號滄浪寓公等。
老,常見組合有遺老、逸老、野老等。如方子靜號方尚老,蘇轍號潁濱遺老,常世經號孤峰逸老,杜甫號少陵野老等。
父,常見組合有漁父、野父等。如賈朝琮號竹溪漁父,施大經號谷陽野父等。
《左傳》有“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的尊重老人的不成文法,老人在中國社會素來有較高社會地位,舊文人雖未臻老境,而多故做老氣橫秋之態,言老不老,用意主要在于表現自己成熟,抒發自己感情。另外也可能與古人短壽有關,因短壽所以30、40就可稱老了。
(三)官長類中心語
吏,常見組合有散吏、仙吏、謫吏等。如葛長庚號神霄散吏,周伯琮號石崖仙吏,朱之赤號三天謫吏,何焯號香案小吏等。
史,常見組合有外史、女史、仙史等。如薛玄曦號上清外史,鄒雪虹號二泉女史,王驥德號方諸仙史,笪重光號江上逸史,邵亨貞號青溪野史,王純號石林畫史,鮮于樞號虎林隱史,顧云階號溪山琴史等。
主,常見組合有洞主、庵主、屋主等。如蘇大年號林屋洞主,劉伯壽號玉峰庵主,王冕號梅花屋主,朱熹號仁知堂主等。
長,常見組合有湖長、亭長等。如李邦燮號梅梁湖長,陳去病號垂虹亭長,朱方華號南湖漁長,徐獻忠號九靈山長等。
此類號共同特點都是官長,而看修飾語,石崖仙吏、香案小吏、青溪野史、南湖漁長等等都是些什么樣的官,大部為文人的調侃,抒官途不順或諷譏政治制度。
(四)市民村夫類
農,常見組合有山農、村農等。如湯振宗號甘泉山農,張思纘號百梅村農,王時敏號歸村老農,雷晉號菰村懶農等。
樵,常見組合有山樵、老樵等。如王岑號白云山樵,韓元璧號芝山老樵,史謹號吳門野樵,劉承直號崆峒雪樵等。
漁,常見組合有老漁、湖漁等。如史定之號月湖老漁,奚寅號芙蓉湖漁等。
此類號具有田園市井情趣,有濃郁的平民色彩,或包含求學艱辛或表現決心,也達到以俗求雅的效果。
(五)仙人和尚類
隱逸類,常見組合有漁隱、樵隱等。如任公輔號七澤漁隱,蔡夢弼號三峰樵隱,厲鶚號南湖花隱,況周頤號蕙風詞隱,陶宗儀號玉霄真逸,劉應龜號山南隱逸,李邕號黃鶴仙,劉志壽號瑤華散仙等。
和尚類,常見組合有僧、頭陀、和尚、衲、禪師等。如劉芳聲號未來僧,祝翼良號有發頭陀,曾起莘號天然和尚,丁福保號濟陽破衲,志逢號伏虎法師,謝德富號通辨大師等。
這類名號大多是隱逸脫俗生活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對世俗生活不滿,希望尋求仙境的寄托或是消極遁世情緒的抒發。
三、結語
以上兩部分從修飾語和中心語兩部分對古代文人自號進行了分析。從修飾語分析易見性情,是文人表情的重心所在;從中心語分析則容易看清別號的組成,也比較容易進行歸類。
當然在古人自號的過程中,修飾語和中心語是結合使用的,兩者結合,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欣賞古人自號要全面來看。
(作者簡介:張廣東,保定師專涿州分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