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是東晉一代有名的畫家,最善于畫人物和肖像,兼擅山水、禽獸。其博學多才,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開創一代繪畫之新風
(一)提出以繪畫反映人的情感世界
在魏晉以前的漢代,繪畫風格十分古拙、樸實,人物故事畫的構圖特別嚴密、繁縟,是一種近似于圖解性質的構圖。顧愷之根據時代要求,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充分地發揮了他的創造性精神,提出繪畫要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他的繪畫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描繪,從而使他的作品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最有名的是他為金陵(今江蘇南京)新落成一座寺廟(名瓦棺寺)繪制的一幅維摩詰像。當最后要畫眼睛的時候,他請和尚把寺門打開讓人參觀,據說開門的那一刻,整個寺廟都籠罩在一片靈光之中,前來觀看的是人山人海,絡繹不絕。他把維摩詰居士的病容和在病中與人交談時的特殊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有“清羸示病之容,憑幾忘言之狀”,就連四百年之后的大詩人杜甫見了這幅畫稿之后,也驚嘆說是“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二)創造了詩畫相結合的杰出范例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巧妙地把詩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面加以形象化。《洛神賦圖》是根據漢末建安時期的杰出詩人、文學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賦》而作。顧愷之愛好文學,就以此賦為繪畫的題材,畫成《洛神賦圖》這一著名的作品。《洛神賦圖》將《洛神賦》中的情景分幾段畫出,圖卷向世人展現一則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遇,盡管相互愛戀卻不得不分離。洛神含情脈脈,欲往還回,表現得惆悵動人,使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著畫面的進展忽而歡欣,忽而悵惘。不僅完整地體現了《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而且在藝術構思、意境創造以及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上,也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三)推動了山水畫的形成和發展
顧愷之作畫題材廣泛,他不僅擅長人物、肖像、而且還畫山水、花鳥、走獸、龍魚。他在《論畫》中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此時山水畫已與人物畫并論,可以說,他開創了山水、花鳥畫之先河。他的畫已具有了獨立的山水畫的萌芽,從而使得他成為山水畫創始時期的卓越代表者之一。這方面的成就,可以從《畫云臺山記》一文中看出。《畫云臺山記》是一篇顧愷之畫山水之前的構圖設計稿。從這篇構圖設計稿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顧愷之的山水畫是如何布局、設色的,如何畫天空、畫倒影,又是如何穿插人物、點綴鳥獸的。《畫云臺山記》已經是一幅很好的山水畫的意境了。從《女史箴圖》中的山水畫部分也可以看到獨立的山水畫的萌動。他是使山水畫在寫實的基礎上,向獨立境地發展的代表畫家。
(四)將線描法推向新的高度
中國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段的線描法,在顧愷之的筆下有著創造性發展。他注重用線條造型來塑造繪畫形象。博采眾長,繼承了漢碑刻、墓磚以及印度佛像畫的特點,糅合進西域的線條,從而把自戰國以來形成的“高古游絲描”發展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他的這種線條特點是以連綿不斷、悠緩自然的形式來體現節奏感,用線的力度并不大,猶如“春蠶吐絲”,恰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他用線遒勁連綿,線條運轉優美流暢,富有節奏,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藏遒勁于婉媚之中。他的這種繪畫語言,正與他所創造的藝術形象的內心世界相表里,成為與內在精神面貌水乳交融的整體。
二、首提繪畫之“傳神論”
(一)“傳神論”核心是“傳神寫照”
顧愷之不但是我國六朝時代最杰出的畫家,而且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繪畫理論家。顧愷之的畫論,以強調“傳神”為中心。顧愷之提出了“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一系列繪畫的方法。顧愷之能夠擺脫前人繪畫重鑒戒功用的觀點,首次提出了傳神論,并實施于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在《魏晉勝流畫贊》中顧愷之說:“凡生人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全)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凡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對之通神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是活的人,必須面前有個對象,他才能有所動作表情,如果沒有對象,他的動作表情就出不來,畫家畫他的肖像,就很難達到傳神的要求。在顧愷之看來,人物畫要想獲得“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作者拋開所描繪的對象,忽視客觀實際,即“空其實對”,則根本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相反,如果對實際存在的東西只是依葫蘆畫瓢,不去深人觀察,揭示其精神世界,這種“對而不正”的做法,也只能使畫面凝滯呆板。
(二)界定“形”、“神”關系而“以形寫神”
顧愷之在《論畫》中提出“以形寫神”,即形是表達神的手段方法。從中國繪畫史可知,繪畫最早是主張象形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畫家們開始注意到,形似并不能成為評價與衡量書畫藝術的審美標準,更不是繪畫的終極目標。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中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貴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可見,這時的畫家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一幅畫不感人的原因是因為失去了“君形者”。“君形者”何解?直到約四百年之后,才被顧愷之一句“傳神寫照”剖析得明明白白。他認為,一幅繪畫作品如果是空有其形而無神韻,就好像一個人沒有靈魂只有軀殼一樣,毫無動人之處。在畫面上,“形”只是“神”的載體,“神”才是全畫的精髓之所在。顧愷之為了達到藝術上“以形寫神”的目的而在作畫前進行的縝密構思。
(三)采用“遷想妙得”達到傳神
顧愷之在《論畫》中指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這里顧愷之首提“遷想妙得”。“遷想妙得”,是指畫家與描繪對象之間的主觀和客觀聯系。畫家作畫之前,首先要觀察和研究描繪的對象,深入體會、揣摩對象的思想情感,這是“遷想”;畫家逐漸了解和掌握了對象的精神特征,經過分析、提煉之后,獲得了藝術構思,這就是“妙得”。這種體驗生活的方法,適應于對人物的觀察,也適應于對自然、風景及走獸的觀察。《世說新語》里說:“顧愷之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愷之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裴楷頰上并無毛,顧愷之大膽地加上,就是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為生動傳神,這個不完全拘泥于形似的作品,不但沒有影響客觀真實性,反而使“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顧愷之采用“遷想妙得”,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將現實中的生活原形轉化和提升成為藝術的審美形象。
后人評論顧愷之的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造型布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對后來的影響極其深遠。顧愷之的畫是我國藝術寶庫里最寶貴的遺產,現在保存下來的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畫卷摹本,一直為歷代視如珍寶。
【參考文獻】
[1]張明學.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道教神仙意蘊[J].世界宗教文化,2007,(1).
[2]孔維強.顧愷之形神理論的文本邏輯初探[J].藝術百家,2004,(6).
[3]王文.感悟顧愷之的創作思想“遷想妙得”[J].東方藝術,2010,(1).
(作者簡介:何麗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院講師,碩士;王東輝,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