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養生“熱潮”此起彼伏,這對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但我們也發現,有些人因缺乏相關知識,選擇的養生手段或項目不科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健康受到損害。
“過午不食”導致營養不良
趙女士退休后,兒女特叮囑其加強養生保健。她不光常看養生保健書刊,還注意從廣播、電視等傳媒及朋友那里獲取養生信息,照著去做。一次,她聽人說,晚上不進食,空腹可讓胃休息,既防病又增壽;回家看到養生書上也說,有些修行的人之所以體健而長壽,是因為遵循“過午不食”的養生法。從此,她晚上不吃飯,也不喝牛奶,餓得難以入睡也挺著。她有高血壓,原來靠降壓藥控制,聽說“吃出來的病”能“吃回去”,食療就能降血壓,此后就停服降壓藥,只喝芹菜汁或吃些與降血壓有關的果蔬。
然而,這樣“養生”不到3個月,她就出現了下肢浮腫、頭暈、無力等癥狀。一天上午,她突然暈倒在地,被家人送到醫院。經檢查診斷,醫生說她是因營養不良和高血壓所致;并指出,老年人本身消化吸收功能就差,應該少吃多餐,若長期堅持“過午不食”必然會導致營養不良;人到老年多患有高血壓病,降壓藥不能隨便停服,否則,病情會越來越重,甚至出現危險。
養生要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養生保健是一門科學性很強且復雜的學問,是十分個性化、系統化、人性化的,要因人、因地、因時而宜,根據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即使是社會上流行很廣且被多數人追捧的養生保健方法,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因為,每個人的養生方法都要依據其生命體征、當時的健康狀況和環境條件來定,時間、地點、條件變了,人的狀態變了,養生方法也要隨其相應改變,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