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他成了上司眼里的“釘子”
曉唐與大吳是同一科室的同事,不過曉唐只是個小科員,而大吳是科長。曉唐性格外向,喜歡在科室會議發表不同意見,常不合大吳的胃口。平時大吳分配他工作任務,曉唐也總顯得不是很情愿似的。
前不久,期中考評,全科室15人,曉唐的優秀得票率竟高居第一,比他這個科長還多三票,這大大出乎了大吳的意料。大吳覺得是出了問題:不是統計出了問題,就是投票前曉唐作弊做了工作。于是,他就悄悄囑咐副科長調查,調查結果是整個投票過程很正常,大家公認曉唐的人品、業績、能力都很優秀,所以才投他的票。
而曉唐得知這個事情后,很是傷心,黯然淚下,沒想到自己的努力卻換來了頭兒的猜忌。從此,曉唐一蹶不振,覺得在大吳眼里已經形成了“壞是壞,好也是壞”的偏見。他的消極反應和軟對抗又加深了大吳的反感。這樣,大吳對曉唐就越瞧越不順眼,在一次人事調整中,大吳竟向領導建議將曉唐調出了本科室。
【心理分析】
“壞情感效應”在作怪
其實,曉唐本質上是個很優秀的員工,但由于他的不馴服和多次頂撞,作為科長的大吳,對他形成了壞印象和壞的情感,習慣從消極方向加以評價,因而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這種現象就稱為“壞情感效應”。在人與人相處中,如果受厭惡情感的誘導,當事人就會誤入“壞情感效應”,嚴重影響人際關系,進而產生諸多消極影響。
顯然,“壞情感效應”必然嚴重挫傷被歧視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輕則自暴自棄、得過且過,重則情緒對立、怨聲載道。更為糟糕的是,“壞情感效應”還會出現惡性循環。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在壞情感的誘導下,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在壞情感的誘導下,頭兒對部屬出現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被部屬所察覺,使之產生相應的反感情緒,而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使頭兒深信自己當初的判斷。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雙向反饋”和“角色互動”。
【心理處方】
走出誤區需要積極心態
想遠離“壞情感效應”,首先, 大吳要改變自己,加強修養,培育快樂,做到樂而忘憂。
其次,善于從積極的方向思考。大吳要相信每一位同事本質上都是好的,都有把工作干好的愿望,即使有缺點,也是暫時的瑕疵。同時大吳應主動出擊,引導同事對自己產生好感。如果大吳能視曉唐等同事為朋友,時時關心和幫助他們,并把快樂傳遞給他們,那么同事就會被真誠所感動,從而醞釀出對他的好感。反過來,同事再把自己的好感傳遞給他,大吳就會進一步強化對同事的好感。情感是相互感染的,你給我好感,我就會加倍給你好感。好感相連,其樂融融,就徹底消解“壞情感效應”滋生的溫床。
第三,大吳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感,認識到不良情感是產生惡感的催化劑,要通過自我暗示(如,你忘了“壞情感效應”的消極影響嗎?)、自我轉移(如,沉淪于壞情感,還不如去做一件有益的事情!)、自我安慰(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普通年輕人呢?)等方法,對自己進行情緒與情感的調節。
第四,大吳要學會善于調整處理問題的策略。要恪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信條,調查清楚后再評判。如發現自身的過錯,就要勇于承擔責任;發現確實是同事的過錯,就要滿腔熱情地幫助其尋找原因,尋找對策。
無論是大吳還是曉唐,若都用積極的情感善待對方,就能走出“壞情感效應”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