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病初愈之時,常以肉蛋、海鮮、保健品等調補滋養,但如果調養失宜,易使疾病復發,還會“補”出新的病來。
好了舊傷,添了新病
今年57歲的張京煒因腰椎間盤突出入院手術。術后,張先生和家人都認為“傷筋動骨100天”,怎么也得好好補一補。于是,老張整日除了大魚大肉就是睡覺。轉眼2個多月過去了,張先生養得紅光滿面,卻常感到胃口不如從前,右上腹隱隱脹痛。到醫院做B超一查,原來他患上了脂肪肝,血壓也沖向臨界值。
福州總醫院肝膽內科主任李東良介紹說,這樣的病人并不少見,往往是好了舊傷又添新病,主要是補養過度造成的。他認為,出院后適當調節飲食,促進身體恢復是必要的,但是否一定要大補、如何補則要視病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
病后要以調理為主
專家指出,病后強調的是調理而非補,調理與調養、調補的概念是不同的,多數人都易混淆。調養以養為主,主要是通過飲食達到養的目的;調補則需要藥品;而調理是強調病后適當運動、理療以達到生理和情緒上的恢復。
其實,在術后頭幾天,由于失血和其他應激情況,身體消耗比較大,要恢復體力,增強抵抗力,可以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減輕痛苦,促進傷口愈合。但如果出血不多,不需大補特補。
“大補”易造成營養過剩
手術后,病人大多處于虛弱狀態,突然進食過量的油膩厚味食物,既加重原有的病狀,又易發生其它的疾病。另外,一味大補,會加重機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疾病復發。
特別是大部分外科手術患者不能下地或活動量明顯減少,消耗不多又吃得太多太好,反而會造成營養過剩。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超過了肝臟處理限度,在肝內堆積,多余的蛋白質和糖分,也可轉化為脂肪儲存在皮下和肝臟,這樣便可形成脂肪肝甚至肥胖癥。
總之,術后休養一定要補養有度,視患病的具體情況,選擇相適宜的食物,適當地攝入。一般情況下,只要做到葷素合理搭配,保持營養均衡,不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在此基礎上,由于病人活動量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最好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
李東良主任醫師還建議說,患者出院后,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多下地活動,比如散步、做些簡單的家務等,這樣既可促進胃腸蠕動,防止腸粘連,還可消耗多余的熱量,減少脂肪堆積,避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