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價格的攀升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促使中藥制藥企業加大對自建種植園的投資力度,布局產業鏈上游,以期獲得產品的高附加值。
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曾主宰了數千年的疾病治療歷史。然而,受現代科學觀念的影響,傳統中醫已漸趨沒落,陷入發展窘境。國際中成藥市場基本被日、韓、美、德等國家所壟斷,而中國企業則多停留在藥材出口的初級階段,既有的中成藥企業也呈現多、小、散的狀態。
不過,近年來中藥材價格的暴漲行情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促使中藥制藥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需要,開始布局產業鏈上游。與中國制造的許多企業一樣,中藥制藥企業也走上了謀求產品高附加值的征程。
行業整體呈現多、小、散狀態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醫,在中國擁有一批龐大、固定的追隨者,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即便是在西藥的不斷沖擊之下,中藥消費依然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據統計,中成藥工業產值從1978年的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400多億元,而近5年我國的中藥消費市場平均增速達25.29%。尤其是2009年1月-11月,中成藥制造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98.9億元,同比增長22.89%;同期的中藥飲片加工行業也實現了430.7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57%。

受中藥行業高利潤、高增長等利好因素吸引,大量資金流向了中藥行業,加快了中藥市場發展的步伐,不過也暴露出嚴重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等問題。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共有4110家中藥企業,其中中成藥生產企業886家,生產中藥飲片的1194家,而既生產化學藥又生產中成藥的有2030家。在這4110家企業中,67%的企業收入低于5000萬,沒有一家企業占有壟斷性的市場地位,數千家企業中市場規模超過10億元的寥寥無幾。整個中國中藥企業呈現多、小、散的狀態,產業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復、規模小、創新不足等問題非常明顯。
海外企業壟斷國際中成藥市場
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海外跨國制藥企業就開始加強對中藥的投入力度,紛紛設立研究機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中國的經典古方、藥方,拿回本國研究開發,然后申請專利并制造成中成藥或保健品。目前世界醫藥20強的企業都專門設立了中草藥研究中心,國際中藥市場更是滿天的“洋中藥”飛揚,日本等外國企業學習得到的“漢方”成為當前最主流的“中藥”。真正屬于國內企業生產的中成藥在國際市場上微乎其微,國內中成藥出口量最大的同仁堂海外市場銷售額也僅為1.7576億元,在全球過千億元的中成藥市場中顯得微不足道。
反觀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則走在了中藥研發的前列。中藥在日本被稱為“漢方藥”,全日本超過200家漢方藥廠既覆蓋了中藥材基地,也包括了中藥飲片加工廠。作為中國中藥材最大的消費市場,2009年,日本80%的中藥原料材料進口自中國,總額達1.05億美元。日本的漢方藥廠將這些從中國廉價購買的中藥材加工成中成藥,再轉銷中國或國際市場,從中賺取高額的商品附加值。除了日本以外,韓、美、德等國家也憑借技術優勢,將中國的出口藥材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藥,再以高價返銷中國市場,基本壟斷了國際中成藥市場。
藥材價格暴漲擠壓企業利潤空間
2008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中藥材價格進入下行階段。緊隨2008年的行情,在2009年初期中藥材價格仍處于低迷狀態。隨后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使得具備清熱解毒、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等藥材價格開始反彈并不斷被推高。以板藍根、金銀花這兩種預防治療感冒的傳統中藥材價格為例,在2009年1月這兩種藥材的價格分別為3.7元/千克和72元/千克,到當年底價格已經漲到25元/千克和370元/千克,年內漲幅達到驚人的四五倍(表1),而天南星、薄荷、三七和冬花等中藥材在2009年的價格漲幅均超過了2倍。許多中藥材價格更是在2009年輕松超越歷史最高價。以桔梗為例,其在2009年以前的歷史最高價為20元/千克,而在2009年迅速攀升至50元/千克(表2)。而2010年的西南大旱在讓中藥材供給減少的同時,炒作資金紛涌入市,更是抬高了中藥材的價格走勢。


中藥材價格的暴漲,擠壓了制藥企業的利潤空間,下游藥廠的日子尤為艱難。康緣藥業在2009年的年報中透露,由于金銀花、三七等原輔材料價格上漲明顯,導致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相對前三季度上升了2.22%。屬于醫藥行業的東阿阿膠由于原料價格日益上漲,迫使公司在2010年累計上調產品出廠價高達38%,以此部分轉移原料價格上漲對公司的壓力。
而與此同時,“新醫改”的推出使得中醫、中藥的應用范圍變得更加廣泛。2009年9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開始實施,中成藥的比重占到了46%,中藥飲片也首次被納入國家基本藥物。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的有關報告指出,未來20年中國將加速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并形成4000億元的中醫藥產業。承受著中藥材暴漲壓力的眾多中藥制藥企業,在政策示好之下,選擇了自建中藥材基地作為企業的未來出路。
自行開辟種植基地
進入2010年以來,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中藥制造生產企業白云山和黃中藥動作頻頻。先是在3月投資5億元,在云南建立白云山復方丹參片三七原料萬畝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基地,緊接著于4月23日宣布將在大慶打造5萬畝板藍根GAP基地,通過“科技+農戶+企業”的運作模式,鼓勵擴大種植規模。預計該基地建成后,年產量可達1萬噸,使其成為國內最大的板藍根生產企業。同時,國內首家中藥抗病毒研究中心也在當天正式成立,以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全球性病毒性傳染病為研究課題,運用現代技術研發具有顯著藥效的現代化中藥。
在“中藥復興”的刺激下,更多企業加大了對中藥材種植基地的投入。2009年7月,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醫藥集團謀求與甘肅中醫藥企業的合作機會,共同開發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2010年3月,中國醫藥集團與甘肅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中醫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最終打造現代化物流中心和醫藥分銷網絡、特色中醫藥材生產加工基地。奇正藏藥也于近日提出擬投資1.8億元,在甘肅、陜西建設無公害特色飲片生產基地,把中藥飲片及其深加工產業發展作為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進一步構建資源競爭優勢。
中藥作為典型的資源依賴性產業,原材料的質量和供應量直接關乎企業規模和產品質量。藥廠大肆搭建種植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方式克服了以前的小農經營形式,有利于實現規模種植,并加大種植科技含量,提高中藥材的種植產量和質量,并解決企業自身對中藥材的需求。同時,種植園的開辟也有利于制藥企業免受藥材價格波動擠壓利潤空間之苦,最終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不過,對于努力獲取高附加值的中藥企業而言,往上游走,擺脫原材料價格的被動影響僅僅是第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在藥品研發上推陳出新,是與海外中藥企業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比拼的另一個重要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