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獎賽由法拉利導演的“讓車門”事件讓F1車壇在整個八月都波瀾難平,直到9月9日國際汽車運動法庭宣判法拉利勝訴,這才算塵埃落定。然而在意大利站周四發布會上,媒體們圍繞車隊指令對阿隆索集體發難,以及紅牛和邁凱輪潛在的隊友博弈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從2002年公開興起的車隊指令背后誰才是真正受益者?
車隊指令從其字眼來解釋,是車隊通過賽前與兩位車手達成的某種契約,或者在比賽中直接發出命令調換同隊兩位車手的位置。回顧歷史,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F1就存在車隊指令,成績好的車手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邁凱輪王朝時代的塞納和普羅斯特就因為車隊“太公平”而鬧矛盾;貝納通時代的舒馬赫遙測數據其隊友永遠無法看到等等。然而,將車隊指令在觀眾面前公開的卻是豪門車隊法拉利。
2002年奧地利站,在巴里切羅領先的況下,時任車隊技術總監的羅斯一布朗連發兩道命令給巴里切羅,令其將冠軍讓給舒馬赫。而憤怒的巴西人選擇在終點前讓車,也激怒了全世界的車迷。法拉利的目的是讓舒馬赫盡可能地提前拿到總冠軍,而奧地利的A1賽道是當時舒馬赫還從未征服過的賽道。為此,法拉利收到了F1史無前例的100萬美元罰單,但舒馬赫和巴里切羅并未受罰。
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車隊指令開始逐漸成為頂尖車隊角逐年度冠軍的慣用工具。2004年,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車隊和車手的無線電對話,FOM電視轉播團隊在直播過程中開放了一部分車手和工程師的對白語錄,但這些對話多半是遺遮掩掩。盡管沒有直白的對話,一些頗具意義的短句也成為隱形指令,比如今年邁凱輪常用的“請節省燃油”以及法拉利告訴馬薩的“你的隊友比你快,你看到了嗎?”等等。
那么車隊指令對于賽車比賽來說究竟該有該無?從競技體育的角度來說,車隊指令無疑是人為地操作比賽結果,盡管賽車運動是“以車為主,以人為輔”,但在觀眾的心目中車手依舊是一位運動員,而車隊指令的存在無疑是讓車手違背體育競技道德,這是觀眾和媒體無法接受的。正因如此,國際汽聯在今年“讓車門”事件后決定將規則細化來防范車隊指令,任何有損F1形象的事情,伯尼和托德都不愿意看到。包括韋伯,巴頓等車手也站了出來對車隊指令說“不”。
但車隊是怎么考慮的?車隊惟一重視的只是車隊和贊助商的利益,在F1比賽中最大的利益則是由車隊積分決定的年度排名,而不是去優先考慮其中一位車手的個人積分,哪怕是舒馬赫時代也是如此。因此,在指令下達的同時車隊也獲得了利益。不僅如此,當車隊指令被曝光的同時,偷笑的人絕非是那位吃了虧的車手,而是獲得大量媒體曝光獲得更多點擊率的車隊。在這個低俗文化之風愈演愈烈的今天,人們的好奇心和看熱鬧的心理趨勢大大超過了理性思維,而F1永遠是一項以利益為主的資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