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底在日本和美國上市、2011年才會在中國上市的純電動汽車——聆風,最近現身北京。日產公司在中國舉行聆風的首度試駕活動,讓一眾媒體人士集體“觸電”,提前感受日產全電動汽車的道路表現。
純電動汽車在近幾年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車展上展出的不少,可真正落在地上跑的寥寥無幾。聆風也曾在多個車展中重點展出,但它現在真正落地了。雖然本次“觸電”時間非常短,幾分鐘而已,每個人僅在圍好的區域內開了小小的兩圈,好在我們感受到了電動車的獨特魅力。
相由心生,新動力讓外觀和結構展新顏
粗看之下,聆風跟普通的內燃機汽車差不多,它是在日產騏達的平臺上進行研發的,整體造型跟騏達類似,外觀內飾進行了重新設計,風格更具有科技感。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聆風的進氣口和散熱器格柵只有前臉下部的一小條,車側沒有油箱蓋,車底更為平整,沒有排氣管。電動機代替了發動機,內燃機汽車必備的一些結構,現在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了。
聆風也沒有傳統的變速器,而是由逆變器與電動機配合,完成汽車的變速任務,功效相當于無級變速器。在車內中控臺上,一個精致小巧的換擋鈕代替了傳統的擋把。像自動擋變速器一樣,設有倒擋R、空擋N、前進擋D和停車擋P。聆風的驅動模式仍為前置前驅,電動機被安放在發動機艙內,48個薄片形鋰離子被平整地碼放在前后軸之間。聆風擁有理想的50:50的前后軸重量比,也由于動力總成的改變,前軸可以前移,聆風擁有了2700mm的超長軸距,車內也變得更為寬敞。
平心靜氣,行駛性能出眾
啟動聆風,車內很安靜,聽不到熟悉的發動機聲,也感受不到輕微的震動。選擇擋位不是按鍵,也不是擋桿,而是一個旋鈕。踩下油門,車速迅速提升,耳畔卻依然安靜,這個安靜程度可以跟那些大牌豪華轎車比一比。原以為電動車的加速會是特別“溫吞”,車速要慢慢悠起來。聆風的快,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是這樣不動聲色。
聆風搭載電動機,輸出功率為80kW,最大扭矩280Nm。在它的驅動下,聆風的最高車速為140km/h。日產稱聆風電動車的加速性能可與英菲尼迪G35媲美。受場地和條件限制,我們無法上儀器測試,廠家也沒有給出聆風的百公里加速成績。我估計聆風的0到100km/h加速成績要在8秒之內。
別具匠心,設計貼近生活
一款汽車如果悄無聲息地行駛,會讓人很不適應,而且行人察覺不到,也有安全隱患。為此,日產為聆風設計了車外聲音警示系統,在車速30km/h以下時發出聲音,以引起行人注意。在30km/h以上這個系統自動關閉,因為那時車的風噪和胎噪聲音已經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了,所以沒必要刻意去加聲音。警示聲音不大,再加上聆風的密封做得好,坐在車內幾乎聽不到。
在儀表的設計上,聆風采用上下兩個區域設計,上面顯示著常規的行駛數據和電池的電量。充電口設計在車頭處,有普通和快速充兩個充電口。可以利用普通家用插座充電,在日本充電8小時、在美國充電7小時就可把鋰電池充滿電。如果用快速充電的話,30分鐘可以補充80%的電量。這款電動車的續航里程為160km,這個續航能力可以滿足全球80%用車者每天的駕駛需求。
聆風的確不錯,駕駛輕便,可滿足日常出行所需。而且作為電動車,它擺脫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也不會排放威脅環境的有害氣體。但是,對于現在大部分居于高樓又沒有私家車庫的用戶來說,充電是個不可回避的大問題。聆風的電池不能像電動自行車那樣,可以取下拿回家去充電。雖然每一片鋰電池看著挺輕薄的,但是每組4片共48組加在一起無疑會非常重。對于它們的具體重量,日產技術專家表示不能透露,甚至是整車的整備質量也不能告知。現在這還是個商業秘密。
聆風將在2011年下半年投放中國市場,作為日產和武漢市政府的合作項目,日產將提供25輛聆風進行試點,武漢市政府負責充電樁的建設。希望充電問題也會隨著電動車的到來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