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地區,農業經濟的產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傳統農業為主,其對土地、天氣、勞動力的依賴程度依然很大;同時,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村的發展相對于城鎮發展依然落后;特別是西部落后地區農村發展水平更是滯后,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的經濟生活現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長期存在的農民外出打工與在家務農的兩難境況再次凸顯,引起我們的思考。
落后農村的困難現實
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在“一、二、三”產業中的比重雖大,但其產值不大,給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也不大。如果按現在這種狀況發展,農民想靠在家種地務農發家致富是基本不可能的,甚至連其基本的子女讀書與日常支出都會相當困難。為了養家糊口,大多數農民選擇外出打工。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農民工涌向城市淘金,給農村造成了很大的隱患:“打工掙回了錢,卻失去了對長輩的贍養,倫理道德、天理良心怎么辦?失去了對子女教育監管的良好時機,下一代怎么辦?”如果青壯年不外出打工,那么,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生活的支出經費就難以解決,而外出打工又會出現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的問題,所以他們的面前是令人頭痛的兩難選擇。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的落后地區農村幾乎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青壯勞動力奇缺,就更不用說有知識有頭腦的青壯年農民,有些地方,一個行政村要選一個像樣的村支部書記和村長都相當困難。因為年齡在18~55歲的農民幾乎都外出打工了,近兩年四川有個災后重建的特殊情況,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沿海地區沖擊,在外打工掙錢顯得倍加困難,才會在農村出現部分青壯年農民工停留在家的情況。但據了解,他們大部分人最終還是選擇出去打工。因此,現在的年輕婦女也不愿在家務農了,而選擇外出打工掙錢;靠老年與兒童維系的農村社會結構,其生產與生活現狀是多么困難可想而知。
農村發展及家庭倫理建設的嚴峻情況與應對措施
由于青壯年要外出務工,農村所剩人口年齡比例嚴重失調,不是老年就是少年,無論從接受教育的程度與知識信息的獲取程度還是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加上老年人的精力與體力的缺陷讓農村下一代教育存在巨大的缺位。當前落后農村地區出現了老無所養、幼無所教的嚴重倫理缺失狀況,即青壯年的兒子、媳婦外出打工掙錢,爺爺、奶奶在家守家,孫子、孫女上學讀書的這樣一個局面。這是落后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也許有的人要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分工形式嗎?”但如果我們看看一些農村留守青少年輟學,失去監管,大量混跡于網吧、街頭甚至有的還參與違法、犯罪的現象以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得不到照顧,老無所依、病無所醫,聯系起來認識就會得出另一種結論,即:農村一波又一波的農民工涌向城市淘金為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農村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和諧與社會發展隱患。
由于青壯年的農民外出打工,使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勞動力奇缺,已成不爭的事實,要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首先,由鄉、村、組干部主動積極引導幫助在家農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自主建立互助合作小組,以應對生產與生活中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解決當前燃眉之急,這種情況已普遍實踐,并有較明顯的效果。
其次,以村為單位有效組織在家的青壯年勞動力作為勞工作業組,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災后重建中尋找機會掙錢,幫助在家農民致富;主要采取自愿與自主結合的形式,最好以村民小組為小單位,以村委會為大單位。組織機動靈活的各種務工勞力組合,如:修建小組、搬運小組、耕種小組、收割小組等。實行“農戶+組織”的結構方式。
再次,要加大干部隊伍素質建設,加強基層干部培訓。不僅讓干部能組織農民,更能指導幫助農民發家致富,讓干部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經濟眼光,能為農民尋找或建立合理的市場,著力加強先吃苦,后致富的教育;最好在大學生村官中找出新型的農村創業致富能手,打造新型農民帶動廣大農民發家致富,做到干部群眾真正心連心,以利于有效開展農村工作。
此外,深入調研農村社會和諧與家庭倫理建設具體情況;積極疏導與引導和諧農村建設。當前農村農民工情況復雜,其中絕大部分農民工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群體,他們必須面臨外出打工與在家務農的兩難選擇。 面對這兩難的問題筆者認為,鄉村工作應該努力創新工作方式,著力解決現實問題。
在部分上述情況突出的地區,一方面干部應積極主動結合現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主要從思想認識入手,盡最大努力減少絕對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情況。通過認真走訪、分析,告訴他們外出打工絕不是農民解決現實問題的唯一出路,努力引導并協助他們在家致富。另一方面,以傳統的敬老愛幼方式教育青壯年農民不能一味地棄老丟小,外出淘金,而應該兩者兼顧。這種情況下可以推廣“評孝”活動,進一步將傳統的孝道納入今天的家庭倫理教育,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盡量讓年齡在50歲左右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農民留在農村,保證農村有足夠的勞動力,同時也解決好農村的養老與育小的問題,積極培訓20~40歲的農民有一技之長,外出務工掙錢,甚至將他們轉變為城鎮居民,走城市化道路。
盡量完善農村教育、通信及醫療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村小學、幼兒園辦學點及醫療衛生服務點建設;不能讓農村的留守兒童不僅得不到父母親的親情照顧,也得不到社會的有效的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村小教學點,特別是扶持村小民辦教學點,努力改善12歲以下農村兒童遠離家人的現狀,積極創造便利的上學條件。
著力加大農村通信及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盡量讓每家每戶有能力對外通信聯絡,盡可能地將醫療救助站點覆蓋到行政村,以保證部分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能夠在生病甚至生命危險的時侯得到基本的醫治與救助,讓不能出去打工的人在家有所作為,讓能出去發家致富的人少了后顧之憂。
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努力走出困境
跳出傳統農業的圈子,以綠色、特色產業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具體講即引導農民向綠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進一步將一些初具規模的土特農副產品做大做強,具體做法:將鄉、鎮、村、組的單一農戶進行小規模土特色種植養殖,而整個鄉、鎮、村、組統一形成大規模聚合效應,形成土特產品名牌。
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組織有真知灼見的農業、畜牧業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傳授實實在在的種植養殖技術,扶持農民發家致富。繼續加強傳統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以保障農民有基本穩定的收入,并能有效地應對市場風險。
有計劃、因地制宜地發展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結合當地實際與地方特色,不要一刀切,更不要想當然地搞產業形象工程,要充分地調查研究,用長遠的戰略眼光與戰略構想,有條不紊地引導農民自覺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筆者認為只有這樣,農民才能走上和諧致富之路,傳統農業的大轉型才有望實現。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