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幾年前,睢縣周堂鎮丁營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豫東農區普通一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并不明顯,又缺乏強勢資源,單一的糧食種植沒有任何特色和亮點。可是經過“十一五”短短幾年的時間,村容村貌突然轉身變臉——清一色的兩層樓宇鱗次櫛比,構成了整齊劃一多方連續的復制宅院;良好的家居環境,周全的服務功能,告訴我們一個充滿活力、生態宜居的家園并不遙遠。誠是這樣,新農村建設丁營模式正日益成為各級領導和周邊群眾關注的焦點。
時值農歷九九重陽,記者慕名前往睢縣周堂鎮采訪。豫東農區,秋高氣爽,菊花正香,剛剛收獲的玉米堆滿了場院,掛滿了山墻,農民正用金色裝裱著又一個豐收景象。在鎮政府負責人的陪同下,順著一條新修的柏油路,來到了位于鎮政府東北2公里的丁營村,于村室見到了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李矩紅及駐村工作人員。接下來,記者懷著探究的沖動,深入村中,移步換景,舉鏡采風,不暇視聽,漸漸地接受著丁營,感悟著丁營——
丁營位于睢縣東部邊緣,北距鄭永公路5公里,東與寧陵縣接壤,1個自然村, 8個村民組,340戶, 1549人, 1581畝耕地。
李矩紅告訴記者,丁營最初并不是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只是在2008年“空心村”整治活動中成效明顯,他從中受到了啟發,村民也萌發了建設新村的意愿,村“兩委”班子有了“靈感”——村官的價值,應該抓住國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為子孫后代建設一個美好的家園。于是,他們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結合實際、整村推進”的建設思路,以 “二十字”方針為綱領,把周堂鎮新農村示范建設這臺戲引進丁營,一幕幕精彩上演。
目前,全村已落成“一戶一宅一院” 132處,在建和籌建的仍有50多戶,“一戶一宅一院”模式寫入了新農村建設丁營版。2008年以來,相繼建成了村委辦公樓、籃球場、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中心、衛生室、遠程教育室等,并普遍進行了組裝和完善。建宅用土使廢坑變為魚塘,植樹養花讓街道披上綠裝。居民都把幸福和歡樂掛在臉上,他們說:都市村莊并不是遙遠的夢想。
記者想知道丁營新村是怎樣建成的,李矩紅作為這座新村的締造者和見證人,自然能說得清楚:
一是掌握民愿。村里按照姓氏、族群、兄弟等裙帶關系,從全村378戶中選出167名代表。為什么要選出這么多代表?李矩紅認為,搞新村建設,本意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但卻牽涉著祖傳宅基、財產等個人利益的問題,如果意見不統一,哪怕只有一兩戶也是村里不安定的因素。決不能為了“省事”而給以后的工作帶來被動。當時有的代表正在外地打工,村里通過信函、電話召回等多種方式,征求他們對新村建設的意見,這一環節竟長達6個多月,最后167代表全部在意見表里按上了“同意”的指印。
二是立足村情。近幾年丁營村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在住房上要求式樣新穎、出行方便。于是有的就利用門前荒地無序建房,導致街路十八彎,甚至毀掉了農田;那些沒有門前荒地的就用責任田亂置換;還有的因不能及時選片宅基蓋房而解除了婚約。丁營的現狀給李矩紅他們提出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他們經過反復論證,先提出基本原則和初步意見,再經過調研和問卷,逐漸形成實施方案。方案以有利發展為前提條件,適度前瞻,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尊重群眾的訴求和意愿。
三是圍繞民生。他們根據新村建設“五統一”(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統一使用、統一標準)原則,分四個步驟進行實施:第一步,廢地利用。在37畝廢閑地上規劃出137戶住宅新區,先解決急待蓋房的農戶。第二步,整治廢宅。對無人居住的老宅基、違規違法建房、全家遷入城鎮的宅基等進行整治。第三步,建設老年居住區。根據有關政策,爭取到了40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又以村委名義借貸48萬元,蓋起了33套“兩室一院”老人新居。第四步,設立特別小區。新村建設雖然規劃了三個新區,但在規劃時充分考慮近幾年新建樓房戶的利益,并沒有采取全部拆遷的辦法。如對村東已建成不久的17戶新房,則是根據小區規模現狀和他們的意愿,保留為一個特別小區。但該小區不能享受來自社會如修路、飲水、有線電視等項優惠政策。
與此同時,他們一是利用“村村通”項目鋪修了2.7公里的環村公路和三條村內主干路;二是對村內10多個大小坑塘進行了整合綠化;三是有計劃、按章程組織村民喬遷新區;四是創新管理模式,新區建房嚴格按照“四統一”(統一標準、統一正負零、統一外型設計、統一定點放線)標準,并交納13000元保證金,新房建成經過驗收、老宅基交歸村集體后,押金足額退回;五是在新騰出的土地上預留54畝地,作為村辦企業和養殖小區之用。
彩虹總在風雨后,沙漠盡頭是綠洲,窮鄉僻壤崛起的新村怎能不吸引世人的眼球!2009年,丁營被確定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新村”,同時被商丘市樹為“先進村莊”,黨支部也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五個好’黨支部”。
談到丁營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鎮黨委書記肖傳東和鎮長張鳳杰體會頗多:
——國家政策機遇是示范村建設的天時。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動力,這應該說對每個村都是機遇。周堂鎮黨委、政府及丁營“兩委”在機遇來臨時,沒有猶豫,贏得了這一先機。
——能人效應和經濟基礎是示范村建設的地利。丁營的村民這樣說:丁營有個李矩紅,建成新村出了名,修得劍膽與琴心,俠骨柔腸為百姓……李矩紅是周堂鎮第一個支書主任“一肩挑”的村干部。雖然只是個村官兒,但他躊躇滿志,有著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有了這樣一個核心,丁營的“兩委”成了堅強的戰斗堡壘。全村農業沒有特色,但有三個建筑公司、17輛運輸車和400多人的勞務大軍,每年有100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裝進了丁營人的腰包。此外,2007年實施的黃淮海農田基礎設施改造項目, 2008年實施的新村規劃項目,2009年實施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都為丁營示范村建設提供了支撐。
——縣鄉領導重視和職能部門配合是示范村建設的人和。睢縣縣委、縣政府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工作,縣委書記魏昭煒、縣長陳向陽、主抓副書記梁萬濤、組織部部長祁建軍等領導堅持深入包括丁營在內的示范村,及時解決問題,穩妥推進工作。示范村建設牽動全局,國土、城建、財政、商務等部門通力配合。鎮黨委書記肖傳東、鎮長張鳳杰總把示范村建設放在統領全局的位置上,打造丁營項目高地,使其真正發揮新農村建設示范帶動作用。
欄目主持曹永欽
熱線電話13253659621 13507692598
電子信箱caoyongqin11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