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長期從事民事審判工作,下面筆者結合所在單位審判監督工作談談當前基層法院審判監督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審判監督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再審案件少,來源主要靠中院的指令,以審理民事案件為主
2009年1~10月,文峰區法院審監庭共受理再審案件17起,其中中院指令審理14起,中院再審后發回重審1起,本院院長提起的再審2起。今年前10個月審判監督庭審理民一庭分流過來的案件83件,加上去年舊存案件75件,共審理民事案件158件。可以看出,再審案件的數量只占審監庭工作量的9%,而民事案件占審監庭審理案件數量的91%。
從再審案件類別分析,只有1件為刑事案件,其他16件均為民事案件,且本院提起的再審案件只有2件。如果沒有中院的指定,幾乎沒有再審案件。再審案件90%是中院指定,失去中院的指定,本院審監庭幾乎無再審案件。
(二)審監庭干警年齡較大
文峰區法院審監庭共有三名審判員,年齡最小的39歲,最大的58歲,平均年齡47歲,和全院平均年齡38歲比,要大近10歲。
(三)審監庭各項工作排名靠后,榮譽感差
在全院績效考核中,連續兩年在所有業務庭室中排名倒數第一。
二、審監庭現狀及問題的成因
一是民訴法修改后,基層法院的再審案件大量減少,而對審監庭新的工作職責定位不明確,許多法院對審監庭沒有重新定位,對審監庭的作用認識不清楚。在民事案件幾乎成倍增加的情況下,而審監庭又沒有充足的再審案件,自然,辦理民事案件成了審監庭的主要工作。就文峰區人民法院來說,僅僅今年1至10月,審監庭庭審理的民事案件是再審案件的10倍。
二是傳統思維影響審監庭干警的工作積極性。審監庭人員以“老、弱、病、殘”為主,這里的干警積極性不高,榮譽感差,很少想過如何更好地做好審監庭工作,缺乏思考創新的主動性,當然也就很難取得好成績。
三、解決問題的出路
(一)職能定位轉變,從審理再審案件轉變為法院工作的全程監督
民訴法修改后,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認識到基層法院審監庭的案件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把基層法院的審監庭變成對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立案、審理、執行三個階段的全方位的監督。這是形勢發展之必然,如果單純的辦理民事案件,審監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二)改變觀念,正確認識基層法院審監庭的重要性
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審監庭的重要性,認真落實審監庭法官的待遇,讓審監庭的每個法官認識到自己的作用不可替代。
(三)改變審監庭的人員構成
應當把上進心強,有工作能力、工作經驗,年富力強的人員充實到審監庭去,形成一支充滿活力、理論水平高、審判經驗豐富的審監法官隊伍。
(作者單位:安陽市文峰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