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退休制度,由來已久,周朝時就開始實行了。《禮記》上說,周朝是 “大夫七十而致事”。唐宋兩代沿用了這個制度:“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所不同的是,宋代武官的退休年齡延長到了八十歲。按照“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種制度與終身制并無區別。明代的規定與現在接近了不少,文官退休年齡為六十歲,武官有些出入,官位越小退得越早,團營級別的干部四十五歲就退了。
當然,制度是皇帝定的,具體執行起來,有彈性是難免的。如果皇帝認為你不能退,你就是七老八十了,也得繼續干活,比如唐初的許多重臣都干了一輩子,明代的張居正請退三次,皇帝也不批準。假如你是個刺兒頭,經常有事沒事找皇帝的碴兒,他自然看你不順眼,即便未到年齡,也要勒令你退休。比如韓愈就老跟唐憲宗對著干,不到五十歲,就讓他回家種地。韓愈自然不會真的去地里干活,他在《復志賦》序中說:“退休于居,作《復志賦》。”原來有正事可干。
現在的官員退休制度執行得比較堅決,到了年齡必須退,沒得商量;另外,平均壽命也大為延長了,許多官員退休的時候,夕陽正紅,精力旺盛,退休生活自然過得豐富多彩。有的種花養草,練字寫書,以愉悅性情;有的遛狗釣魚,旅游踏青,來打發時光;有的發揮余熱,到處給人當顧問,掙外快;還有的在家弄孫為樂,怡然自得,盡享天倫。
那么,明朝的官員退休后都干些啥呢?據趙炎統計,基本上是啥都干,比現在的退休官員干的還要多、還要雜。大家都要做的事情,是參加官方宴會和祭祀等公益活動,這是跑不掉的,因為明朝的退休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至于個人的事情,那就因人而異了,只要不違法,你想干啥干啥,能干啥干啥,沒有人管你。
繼續跋扈。宰相李善長因病退休時五十七歲,朱元璋給他的退休金和魏國公徐達一樣多,又是土地,又是佃戶,還有儀仗隊,要多威風有多威風。據《明史》記載,這個仁兄在退休期間一刻也沒閑著,他指使胡惟庸與劉基(劉伯溫)戰天斗地,不斷利用關系安插自己的親屬、死黨做官,還替兒子李祺娶了臨安公主做老婆,與朱元璋做了親家。
做農民。吏部尚書吳琳退休后,只能自己動手種地糊口。吏部是管人事的,尚書就是部長級高官,夠顯赫吧,隨便抬一下手,撈錢很容易,可是吳琳卻窮得要命。《明實錄》里說,朱元璋不相信吳琳清貧,就派人去打探,這個人跑了一大圈冤枉路,居然找不到吳琳的家,便在路邊詢問一個正在插秧的老農,這才知道,這個老農正是吳琳自己。
捍衛土地權。徐階這個人比較有名,在歷史上以善于隱忍著稱,大奸臣嚴嵩就是他扳倒的。徐階退休后,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大規模請客吃飯,村社紳耆,鄉親父老,宗族姻舊,鄰里故友,統統請來,與“徐閣老”打成一片,反正錢有的是。二是與海瑞斗爭,海瑞任應天(南京一帶,泛指江南)巡撫,主要工作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徐階是當時最大的地主(除了皇帝之外),據說他家占的地有上萬畝,自然就成為海瑞的靶子。三是逃亡,海瑞贏得了勝利,徐階就只能亡命江湖,不跑難道等著殺頭啊?幸好他的學生張居正出面斡旋,給他爭取了幾畝地養家,讓他重回故居養老。四是編書,《岳廟集》就是他退休后編的,質量不錯。
不把自己當外人。海瑞退休后的狀況比吳琳好一些,起碼不用自己下地干活。他的退休還有個說法叫革職閑居,就是不要你干活了,工資照發,相當于給退休金。朝廷為何對海瑞這么好?人的名,樹的影,海瑞太有名了,朝廷需要這個典型。與一般退休官員不同的是,海瑞除了侍奉老母之外,其他時間仍然在“做官”,他從不認為自己已經退居二線了,每天外出視察民情,監督當地官員的工作,十六年如一日,還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對這個只認死理的人,地方官當然不會理他,但也不敢得罪他。
搞科研。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是主動退休的,萬歷四十一年,他剛好五十歲,以“不少官員阻止他學習科學知識”為由辭職不干了。退休五年間(后來遼東有戰事,朝廷找他回去了),他在天津購置土地,種植水稻、花卉、藥材等,從事過大量的農事試驗。其余時間則多是往來于京津之間,并寫成“糞壅規則”(施肥方法)。他后來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的編寫提綱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寫成的。
討要退休金。陜西某地還有一個舉人,姓名不詳,隆慶初在吏部謀了一個差事,混了二十多年終于當上縣令,到年齡退休了。可是,退休金卻領不到。此時已經是萬歷仁兄不上朝多年了,陜西地方官嚴重不足,管錢糧的小吏想發,就是找不到人蓋章。無奈之下,該離任的縣太爺只好四處借糧度日,后來還托人找工作,教幾個孩子讀書,總算沒有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