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縣產業集聚區(以下簡稱集聚區)位于該縣縣城東南部,轄6個行政村(社區),規劃建設面積10.7平方公里,2006年被許昌市認定為九大產業集聚區之一,2007年被河南省科技廳批準為“省級民營科技園區”,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評為“省級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集聚區按照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優化集聚區企業發展環境,集聚區建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區五園(紡織產業園、食品產業園、機械制造產業園、箱包皮具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格局。
目前,按照《許昌市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措施》的要求,集聚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他們的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明確目標任務,加快推進集聚區發展。結合集聚區實際,按照許昌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了產業集聚區5年發展規劃、2010年推進意見,確定了具體目標措施。2010年,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0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25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到2011年,兩年內集聚區年度新上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0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8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以上,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年度增長在50%以上,力爭實現企業(單位)營業收入、稅收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度增速高于許昌市總體水平,確保集聚區走在全市前列,跨入全省前30名。
第二,突出主導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在主導特色產業培育方面,集聚區始終按照“壯大規模、培育龍頭、打造名牌、發展集群”的思路,積極推動項目圍繞主導特色產業縱向鏈接、橫向配套,不斷壯大主導產業集群規模。集聚區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引導項目和資金、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向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配置,在主導產業布局、資金扶持、新上產業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等方面強化措施。第三,強化項目建設,確保投資快速增長。集聚區始終堅持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確保集聚區投資快速增長。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億元,到2011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開工3億元以上項目10個以上,實現集聚區項目投資額倍增,重大項目數量快速遞增。同時集聚區不斷加強項目謀劃,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和完善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管理,目前項目儲備庫總投資規模已達到180億元以上,儲備5億元以上項目5個。對今年5月、8月集中開工的億元以上項目建立了項目建設推進工作臺賬,嚴格按照工程建設時間節點,加大建設力度,確保項目早日建設完工,投產達效。
第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集聚區跨越式發展。一是通過各種經貿洽談會和邀請客商實地參觀,大力宣傳推介產業集聚區。二是建立招商項目儲備庫,圍繞紡織、食品、機械制造主導產業包裝一批項目,為招商活動取得實效提供信息保障。三是每年組織4次集中招商活動,制訂具體方案,縣四大班子領導帶頭外出招商,主攻民資活躍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瞄準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在關聯度大、投資密度高的產業上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專業化招商活動。四是集中開展回訪落戶重點企業活動,加強與企業聯系,爭取落戶企業增資擴股。在開展龍頭型、基地型產業項目招商活動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突破,提高大項目入駐成功率。同時制作了沙盤模型、招商引資宣傳手冊、宣傳影音光盤和集聚區形象效果鳥瞰圖等,為集聚區對外招商樹立了良好形象。
第五,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集聚區項目承載能力。集聚區先后籌資3.4億元,完成了金源大道等道路拓寬改造工程,道路總里程達36公里,新修“兩縱兩橫”四條道路12公里。高標準綠化道路6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化廠房59.6萬平方米。
第六,規范投融資平臺,不斷擴大融資規模。成立鄢陵縣匯通投資有限公司等4家投融資企業,總融資規模達4.5億元,共為25家企業融資 9452萬元,為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融資3.5億元。同時,將縣污水處理廠等實物資產,通過劃轉、授權等形式注入匯通投融資公司,進一步擴大融資資本,提升融資能力。
第七,強化屬地責任,健全管理體制。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模式,不斷完善集聚區管委會及其內設機構,把周邊4個村及箱包皮具產業園劃歸集聚區屬地管理。目前,產業集聚區轄6個社區,設有財政、國地稅、工商、公安、國土等派出機構,為集聚區規模化、科學化管理提供了保證。
第八,加強督導協調,健全激勵機制。建立了集聚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縣政府主要領導和縣直20多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負責研究、協調、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并明確一名縣級領導負責產業集聚區建設推進工作,及時解決集聚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為集聚區快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