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怎樣達到呢?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地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筆者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在學《石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關于石榴園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石榴的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石榴子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再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
二、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如習作七,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比較充實生動。
三、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
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梢圆贾脤W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體活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既可豐富學生的見聞,又可幫助他們獲取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學生產生了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導他們寫作文,學會寫作文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首先,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總體特點,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教師可以多出一些“我想……”“一件小事”之類的題目,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逐步樹立寫作信心。此外,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于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其次,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師應引導他們從中挖掘合適的寫作素材。教師在指導寫作時,要善于引領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去體會,深入發掘題材,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演繹其中的精彩片段,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挖掘素材。這樣學生會很快提取出素材,寫的文章也比較真實。
再次,教師要善于引發學生的創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其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如可以出《說說我的心里話》之類的作文題,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憂傷、委屈,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欲望、需要和熱情。
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修改草稿的良好習慣,并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 河南省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