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边@是一千八百年前曹操的抒懷;
“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边@是五十多年前毛澤東的豪邁。
英雄加詩人是曹操與毛澤東的共同點,于是碣石成了中國文化人的朝思慕想。
這自然會引出問題,與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里之爭一樣,光是在渤海灣就有四個地方宣稱他們那兒是正版碣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得勝班師途中登碣石山作《觀滄?!?。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曹操登臨的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
昌黎的碣石未必如北戴河的碣石能招徠八方游客,兩個名人的疊加總比一個名人強,畢竟出門旅游大多是出于從眾心理。
我看到北戴河碣石的第一感覺是失望——海邊一塊被嚴重侵蝕的石灰巖,退潮時與山體相連,漲潮時與陸地一衣帶水,決不罕見。
導游似乎猜到了游人的想法,一個勁強調毛澤東是1954年到這里才第一次看到大海,所以寫下壯懷激烈的《浪淘沙·北戴河》。
這恐怕不是史實。1954年毛澤東61歲,以他的性格,他能熬到這個歲數才去看海?
后來我查了資料,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曾專門乘火車去天津看海——這才符合他的性格!那是1918年的事。后來他輾轉上海、廣東,大海近在咫尺,他看過多少回怕是難以計數了。
可是,以毛澤東的學識,他該不會相信就這是曹操登臨的碣石,為什么還在這里寫詩?
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蘇東坡在明知不是赤壁古戰場的地方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華夏大地上從此多了一處名勝——東坡赤壁;同理,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詩情勃發,曹操當年在哪里登臨的問題決不會影響他的豪情,噴薄欲出,指點江山,不吐不快。
北戴河的碣石,讓我感受最大的是詩人毛澤東。
二
早上的聯峰山,云遮霧障,枝頭還掛著露滴。凜冽的寒風使人忘記了這是初夏的六月。
山坳深處,隱約可見兩幢白色的小屋。那是林彪的別墅。
林彪怕風、怕光、怕水是出了名的。山坳里風吹不到,陽光被霧氣過濾得無比柔和,難怪他要選這么個地方。說實話,他的選擇非常符合別墅的概念:“別”者,另一處也;“墅”者,居所也。另一處居所就該有完全不同的味道,而這里的確迥別于繁華的北京,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有別于森嚴的中南海。對照現在的大款,城里已有了一套,另一套卻還在城里,最多不過在城郊結合部,窗外仍然是馬路、汽車、尾氣,那樣的別墅只造成從一處趕往另一處的麻煩。他們的趣味實在叫人無法恭維。
走近了看,林彪的別墅絕算不上奢華,即使在當年也不比企業辦公樓的建筑質量強。
葉群喜歡游泳,所以有了帶游泳池(像個大浴缸)的大屋。林彪本人住小屋——避風、避光、避水。
據說林彪很喜歡這幢別墅,出逃前一天,他在這里為女兒舉辦婚禮,非常隆重。顯然,他的出走是有預謀的,但通過游泳池、婚禮等細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軍事家、陰謀家之外的林彪,一個為人夫、為人父的林彪。
三
北戴河是秦皇島的一個區,常住人口六萬,比我們這兒的一個片區人還少。當地人說這里一年只有兩個多月的忙活,其余時間街上空空蕩蕩。
旅游景點都分淡旺季,不過像北戴河反差這么大的恐怕不多見。
靠海的大多是部級療養院,從市區到鴿子窩共有一百八十多家。頭枕波濤入睡的福分并不是人人都有,朝里走漸次看到各大企業的療養院,深巷里才是百姓的家庭旅館。
每個療養院在編的人員只有四、五個,進入六月,附近農村人蜂擁而至。為了三個月的掙錢機會,有人已連續來了十幾年了。六月還沒上客,那些剛接受完培訓的河北妹子擠在服務臺后面吃吃地笑,見到客人來,趕緊捂住嘴,漲得滿臉通紅。
六月的北戴河,海水還很涼,游客們下水的不多,但穿了泳裝在沙灘曬的人不少,似乎非得整出點海邊度假的模樣給家鄉人瞧瞧。
最苦的大概是飯店老板,路邊拉客,近乎哀求,決不放過一個。我和一個老板聊了一會,一百平米左右的店面,真正有生意的時段不超過兩個月,房租是每年三十萬!
多少份水餃才能賣出三十萬?問題就在嘴邊,我卻不敢問。為照顧他生意,我要了份“海鮮水餃”,一盤東西二十五元。咬進去三里地,我才在韭菜中發現綠豆大小的一方白丁——蛤蜊肉!
四
戴河不寬,一條水泥橋橫跨兩岸,過了橋就是南戴河。
南戴河是個新地名,早些年還是農田,房地產熱起來,北戴河沒土地可供開發,于是有了南戴河。三個字的地名有兩個字與北戴河相同,既順口又沾光。
中國的房地產時代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還沒見結束的征兆。南戴河一出生就和房地產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的房子建得很高,彎曲的外立面讓每戶人家都能足不出戶觀賞海景。到處有人向你塞售樓廣告,都是使你心動的價格。
一樣的海水、一樣的沙灘、一樣的海風,南戴河海風中卻有游樂場的高音喇叭聲。北戴河,南戴河,一個閑適,一個忙碌;一個清高,一個世俗;一個你身處其中卻始終感覺遙遠,一個你剛來就覺得這里可以久留。
五
從碣石到聯峰山,從北戴河到南戴河;從英雄到凡人,從特殊群體到平民。
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訴我:這是個平民的時代。
回首我的旅程,我其實穿過了六十年歷史的縮影。
責任編輯 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