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學評點有很多以四字成語概括章法、句法的形象,廣泛表現于小說、戲曲和詩文評點中。唐代詩格概括總結句法的術語名目先是稱“例”,不久便都稱作“勢”。“勢”字的意義,徐夤《雅道機要》云:“勢者,詩之力也。如物有勢,即無往不克。此道隱其間,作者明然可見。”認為“勢”是蘊含在詩歌篇章字句里的力度,是作者本身能夠有所體察的。
唐代較早論列句法的是王昌齡《詩格》的“十七勢”:“第一,直把入作勢;第二,都商量入作勢;第三,直樹一句,第二句入作勢;第四,直樹兩句,第三句入作勢;第五,直樹三句,第四句入作勢;第六,比興入作勢;第七,謎比勢;第八,下句拂上句勢;第九,感興勢;第十,含思落句勢;第十一,相分明勢;第十二,一句中分勢;第十三,一句直比勢;第十四,生殺回薄勢;第十五,理入景勢;第十六,景入理勢;第十七,心期落句勢。”綜觀其十七則論述“勢”的語句,可知大半都是關于一聯兩句之間的關系的,也有一些是講述一句中前后關系、數句間關系甚至是全詩結構模式的,這些術語在其后的唐末五代基本上就不再使用,而是代之以四言格的以動物等命名的“獅子返擲勢”等等更加生動而又含混的詞語,但其實質內容還是與此一脈相承的。
稍后于王昌齡的皎然《詩式》標出“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龍行虎步氣逸情高例”和“寒松病枝風擺半折例”三種詩勢,唐末齊己《風騷旨格》在此基礎上提出“十勢”之說,五代徐夤《雅道機要》提出“八勢”之說,五代神彧《詩格》提出“十勢”之說,其間多有因襲交叉,剔除其完全重復的,唐朝五代諸人大致提出了十五種句法術語,列舉如下:
第一是“芙蓉映水勢”,也即王昌齡的“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皎然《詩式》云:“其華艷,如百葉芙蓉,菡萏照水”,可見用來概括寫景華麗多彩的詩句特色,其例句有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謝脁詩:“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江文通詩:“露彩方泛濫,月華始徘徊。”“徑與禪流并,心將世俗分。”末句是以內容而歸入此類的,言其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也。
第二是“龍行虎步勢”,指的是那種內容超凡脫俗、風格飄逸的句子,皎然稱之為“氣逸情高”,例句有左思《詠史》詩:“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鄭谷《梁燭處士辭金陵相國杜公歸舊山因以寄贈》:“兩浙尋山遍,孤舟載鶴歸。”
第三是寒松病枝勢,也即王昌齡的“寒松病枝風擺半折例”,主要是從前后兩句關系著眼的,即所謂“思來景遏,其勢中斷”,前后句意似連似斷,語氣倔強,如謝靈運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范灑心詩:“喬木聳田園,青山亂商鄧。”佚名詩:“一心思諫主,開口不防人。”此類尚包括神彧所謂“風動勢”,在王昌齡術語里二者是不分的,例句為“半夜長安雨,燈前越客吟。”
第四是“獅子返擲勢”。對這一名目的含義,羅宗強認為撰者“未加闡釋,只舉詩例,而從詩例看,實不明其所指為何。如‘獅子返擲勢’,例詩為‘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照字面看,獅子反擲應該是一種急促的力的回旋,而從此聯詩看,并非如此。”羅先生見難而退,謹慎可嘉。涂光社云:“‘獅子反擲勢’可能是以淡化的處理來反襯情思的糾結凝重。‘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似乎傳達出兩層意蘊:一層是無處不在的不可得免的離愁別緒;另一層則是人生離別已屬尋常的自我解嘲。后者即有欲淡而未能淡、以退為進的效果。”涂光社解說詩句意旨為“無處不在的不可得免的離愁別緒”,甚是。可是又說句里又有“人生離別已屬尋常的自我解嘲”,則不免違于作者原意;認為“‘獅子反擲勢’可能是以淡化的處理來反襯情思的糾結凝重”更是和詩里的情、景不合。張伯偉《詩格論》對這一術語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源自佛教禪宗的詞匯,并且解釋道:“這是一首給情人的送別詩。頷聯中‘離情’是‘體’,‘芳草’是‘用’,卻妙在體用一如,離情遍及芳草,芳草無非離情。從禪學眼光看來,這兩句詩恰恰能狀出禪宗第二關‘盡是本分,皆是菩提’的境界,而‘獅子反擲’亦即第二關,故取以為譬。”僅就“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這一句來說,這種解說可能是恰切的,可是五代神彧《詩格》所舉例句為“高情寄南澗,白日伴云閑”,用所謂“盡是本分,皆是菩提”來解是難以通達的。所以這些術語的杜撰當然不可否認有佛教禪宗的影響,只是一味地用禪宗思維解說詩學名詞,反而會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其實這些術語即使來自禪宗,也是僅僅借用其語詞,在詩學里解說它們,還應從字面涵義入手,結合例句加以探討;而且此前人們往往僅就單個例句闡發,結果是看似順暢的觀點運用到其它句子便舛砨難通。
第五是“丹鳳銜珠勢“,又名“靈鳳含珠勢”、“丹鳳銜珠勢”。例句有“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邊”,“旋從風勢亂縱橫”,大致指含蓄蘊藉,感情心緒含而不露的句子意態。
第六是“毒龍顧尾勢”,例句為“可能有事關心后,得似無人識面時”,“漭蕩繽紛下無際”。這一句式是言前面句子引發后邊部分的意旨,如“漭蕩繽紛”與“無際”相呼應,“有事關心”與“無人識面”相映襯。
第七是“龍潛巨浸勢”,例句為“養猿寒嶂迭,擎鶴密林疎”,“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高情同四皓,高臥翠蘿間”,景色全為高隱生活境域,語詞風格深奧,猶如蛟龍潛藏于寬闊幽深的海洋之底。
第八是“龍鳳交吟勢”,例句為“昆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薜蘿身”。大致而言,兩句所寫為仕隱生活,出仕者成為朝廷棟梁,固然可嘉,猶如鳳鳴九皋,聲徹于天。堅持隱居者安貧樂道,遁世無悶,猶如龍吟大澤。二句所寫皆為品格高貴之君子賢人或美好事物。
第九是“猛虎投澗勢”,又名“猛虎跳澗勢”、“虎縱出群勢”、“猛虎出林勢”、“猛虎踞林勢”,例句有“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三間茅屋無人到,十里松門獨自游”,“牕前閑詠鴛鴦句,壁上時觀獬豸圖”,“飄來平處添愁起”(《詠雪》)。這一術語是指此類句子寫得很有風骨,猶如猛虎出山嗖嗖帶風也。特別是“飄來平處添愁起”,明顯地透露出這一傾向。
第十是“孤雁失群勢”,又名“孤鴻出塞勢”,例句為“既不經離別,安知慕遠心”,“人情茍且頭頭見,世路欹危處處驚”,“眾木又搖落,望君君不還”。此類句式大致以離別孤獨為抒情中心,情調凄涼悲切。
第十一是“鯨吞巨海勢”,詩句為“袖中藏日月,掌上握乾坤”,“濟得民安即太平”。從名目和例句看,指的是那些意境宏大壯闊、氣勢恢弘的抒情詩句。余下三例均難索解,暫可不論。
總而言之,唐朝五代以及宋代的詩勢句法,大多從句旨句意著眼,不純然是根據上下句關系進行分類和命名。后來元明清文學評點借鑒了很多這類術語和根據章法句法杜撰新奇生動活潑術語的做法,像所謂“草灰伏線法”、“背面傅粉法”、“大落墨法”、“錦針泥刺法”、“欲合故縱法”、“鸞膠續弦法”、“橫云斷山法”等等,還有前面提及的孫月峰評點《文選》時所用的那些尖新活潑的四字術語,都是與唐宋詩格里的勢類名目一脈相承的。
【參考文獻】
[1]孫鑛.孫月峰先生評文選[Z].明崇禎間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藏.
[2]徐夤.雅道機要[A].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
[3]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詩格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2:374-375.
[4]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涂光社.勢與中國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王書才,鄭州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