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公共服務的供求平衡問題一直是新農村建設所關注的焦點,新疆農村公共服務“供不應求”與“供非所求”現象同時存在,如何提高供給的針對性和瞄準度,是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關鍵。本研究以北疆地區的28個縣市61個行政村149位農戶基本生產、生活公共需求的典型性調查為研究對象,通過計算受訪者對各項公共服務的需求強度,分析與評價調查區農民公共需求的位序與結構特征,提出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構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以期為新疆北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疆;農村公共產品;社會服務;需求位序
中圖分類號:F32;D422.7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7-0110-04
農村公共產品是與城市公共產品相對應的經濟范疇,是指在農村地域范疇內私人不愿提供的,而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又需要的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社會產品或服務,涵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建設以及轄區內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科教文衛公共事業等諸多領域,種類繁雜,涉及面廣。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選取包括水電路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在內的基本民生類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類公共服務、科技市場信息類服務、公共文化與公共環境類服務、金融、補貼等政府其他涉農服務五大類公共產品和相關服務為研究對象。
1 數據來源
本次典型性調查以標準化訪問調查法(即調-查員進行人戶訪問并填答調查問卷)為主,共發放問卷160份,實際回收160份,其中有效問卷149份,有效率達93.12%,符合統計分析的要求。問卷發放以北疆地區的昌吉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的部分縣市以及伊犁自治州部分直屬縣市為主,樣本比例達72.5%。
在所有149位受訪者中,男性89人,女性60人,均以漢族為主,年齡主要在30~50歲之間。其中,半數以上的農戶只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不到20%,與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戶比例相當。62.57%的受訪者家庭年人均總收入不到3 000元,主要源自大田作物、經濟作物種植以及畜牧養殖,外出打工創收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不到30%。
本次調研不僅涉及受訪者對村域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農業技術培訓、政府涉農補貼、農業貸款等基本生產服務的需求滿意度調查,還包括對農村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基本生活服務的需求滿意度調查,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關統計結果,作者從“家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排序”以及“改善居住地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選擇排序”這兩個角度,通過需求強度分析法,對新疆北疆地區廣大農牧民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征進行分析。
2 調查區農民對不同層面公共服務的需求強度位序分析
需求強度的計算方法是:(1)分別計算受訪者對“家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排序”以及“改善居住地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選擇排序”這兩項調查各備選項的有效選擇頻次;(2)按照每項調查各備選項的頻次位序賦予各位次降序分值;(3)以每項調查各備選項的頻次位序乘以其相應分值,并從大到小排列;(4)每項調查各單項需求強度=單項需求總分值/各備選項需求總分值。
通過計算受訪農民對不同層次公共服務的需求強度,并進行排序,可直觀得到調查區域農民的公共需求強度位序,結果見表1~3。

依照受訪者對各項公共服務需求強度的大小,本文依次對新疆北疆農村居民公共教育服務、基本醫療與養老保障服務、水電路公共基礎設施以及政府涉農服務等四個方面公共服務的需求程度及需求位序進行分析。
2.1公共教育服務需求的特征及位序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子女教育保障問題因關系到農民切身的生存、發展而被普遍關注,以37.84的需求強度排在首位。
就農村基礎教育需求而言,139位受訪者(缺省10位)中一半以上的人抱怨學校的教學設備破舊、教師水平不高、上學不方便,還有61%的農戶表示子女或家人接受高中教育的費用是目前家庭最沉重的開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北疆地區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由于北疆貧困農村比例較高,而國家基礎教育專項投入又較為有限,地區配套兩基教育經費跟不上,致使很多農村校區的硬件教學設施配備與國家標準存在較大差距,鄉鎮之間、民漢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強弱方面也對比懸殊,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性失衡矛盾突出。同時,盡管新疆地區從2003年起就已啟動“兩免一補”政策,但買不起教輔資料與學習用具的學生比例依然很高,許多學校還是由任課教師從工資中幫學生墊付。此外,受地區文化觀念、家庭經濟狀況、家長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高中教育發展緩慢。據《2007~2008年新疆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新疆貧困地區農村有近三成的青少年未完成初中學業,全疆范圍內有80%左右的初中畢業生沒有繼續升學就讀而選擇在家務農或流入社會,但由于未掌握任何就業技能,因此也只能進入服務業、建筑業等領域從事低層次的工種。
2.2 基本醫療、養老保障需求的特征及位序分析
切實解決看病難問題以29.43的需求強度位于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位,同時,改善農村衛生院的醫療條件,加大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障的實施力度也分別成為最需要和次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內容。
就求醫看病問題而言,“有病看不起,大病無錢治”、“醫生水平有限,小病花了很多錢還治不好”所導致的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已經成為困擾新疆地區農民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在145位受訪者(缺省4人)中,有近91%的人認為“當前農民看病遇到的主要問題在于醫療費用太高”,同時有一半以上的人覺得村衛生室或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技術太差,看病不方便(26.8%)和服務態度不好(22.1%)。目前新疆地區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短缺,車輛裝備不足,有的目前還在使用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老三樣”為病人進行診治,極大地影響到診斷的準確性,引起了廣大農牧民的強烈不滿。因此,“提高村衛生所與鄉衛生院的公共服務意識和醫療服務水平”,“有效控制藥價,規范治療收費標準”,“加大對其醫療衛生設備和技術人員培訓的投入力度”是農民最為期盼的。
受訪者最為關注的另一項社會保障問題是自己或家人的養老問題,加大當地養老保障的實施力度也被列為最需要改善或加強的第二位公共服務。然而,目前養老保險在新疆還未開展。假如采取政府出部分錢,自己出部分錢的辦法建立養老保險基金,近90%農民表示愿意參加。這說明,由于收入水平低、收入來源單一,大多數受訪者對于自身及家庭成員養老問題的解決還是本著對政府抱著較高期望的態度,特別是近年來新疆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勢頭日益增長,傳統的家庭養老更是難以為繼,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具體保障措施缺位必然使得農民要面臨生存、養老這一非常現實的問題。
2.3 農田灌溉設施、電力設施與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的需求位序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將農田灌溉設施改造作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首選;21%的農民表示鄉村道路需要修繕,刻不容緩。調研中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所耕種的土地是以大水漫灌為主,實施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的農戶比例只有14.7%和7%。由于各地區節水灌溉工程相關技術服務不配套,再加上灌溉用水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灌溉水價格僅為供水成本的1/3~1/2,導致用水量較大;而灌溉管理部門財政入不敷出,于是鼓勵農民多用水),致使廣大農民購買節水設備、大面積推廣噴灌、滴灌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因此不得不面對“一面是干旱缺水、農用水緊張,另一面又存在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的窘境。
在農業用電與生活用電方面,認為供電情況比較滿意的受訪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不滿意的方面依次存在于電價過高(27.5%)、電壓不穩(11.4%)、經常停電(10.7%)以及電工經常用停電來威脅村民(8.1%)等四個方面。
2.4 補貼貸款、生產技術培訓等政府涉農服務需求位序分析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于生產實用技術培訓、農業補貼、貼息貸款以及市場銷售信息等政府涉農服務的需求強度分別排在第三、第四和第六位,有近一半的農戶認為這是“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關鍵”。
在生產技術培訓需求方面,根據調查結果,除了依靠自身的經驗和借助媒介的幫助,新疆的廣大農牧民還是希望相關政府部門以技術人員來田間指導(75%)、農技人員到村里辦班、講課(55.7%)等方式有組織、階段性的對其進行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信息的傳授與指導。但是,仍有近1/3的農戶(48人)表示所在村或鄉集體從沒有提供過相關服務。
此外,就農業補貼政策的需求程度而言,有近62.3%的受訪者完全不了解國家有關良種使用、購買農機具等農業補貼政策,在這其中又有69%的農戶因不了解兌付程序而最終沒有拿到補貼金。同時,在實施補貼政策的村莊里,能按時、按量發放的只有一半。
最后,從農業生產資金的來源看,70%左右被調查戶的生產資金來自于信用社貸款,但是,就農業信貸的難易度來看,同樣有近70%的農戶表示非常不容易,或者根本貸不到(7%),真正能從金融機構得到貸款的大約只有不到1/4。
可以看出,新疆各級政府所提供的涉農服務在實施落實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強化監管,從而充分發揮其輻射作用,促進農牧民綜合素質與技能水平的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子女教育問題,求醫看病問題,養老保障問題等因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強度較高;加大農村“水、電、路、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與保障呼聲也較高。相對而言,廣大受訪者對于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生活垃圾處理、村容村貌整治、文體娛樂等問題的關注度普遍較低,需求強度也較小,幾乎沒有人將其作為首選。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疆農村居民對轄區內公共服務的需求結構會依據其需要的輕重緩急程度而呈現出“先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再關注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先以個體的生存發展為主,再關心村莊公共事業的發展”這兩大特征。因此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決策者應結合農民對各項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強度與位序,在保障基本民生類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與質量的基礎上,通過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政在農村文化娛樂、就業再就業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農民生產與消費安全、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3.2鑒于目前新疆各級政府在財政支農領域還存在涉農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技術培訓和市場銷售信息的提供效率較低、農業信貸較難等現實問題。新疆地區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還需要依據“適合區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在用足、用好國家對西部和新疆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同時,多渠道增加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對致力于提高農村綜合發展能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各項支持、保障措施的實施力度,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的運行與監督機制,逐步提高、鞏固資金的運用效率,為新時期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提供必要的體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