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經濟作物和出口創匯農產品。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花生產業的生產、加工和出口貿易現狀進行總結分析,指出了我國花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我國花生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花生;產業;現狀;問題;展望
中圖分類號:S565.2-1(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7-0117-03
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食用、榨油兼用的經濟作物,在世界農業生產和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是世界花生生產大國,播種面積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而總產量、總消費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在中國農作物中,花生種植面積和總產值分別名列第七位和第五位。在國內油料作物中,花生種植面積僅次于油菜,但總產、單產和出口量一直位居油料作物之首。
花生在我國的食用油脂供應、食品加工、出口創匯和農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供應緊缺,國內主要油料作物價格除花生外均高于國際價格,只有花生因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的情況下,發展花生產業不僅有利于種植業結構調整,而且對提高農民收入、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發展創匯農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國花生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我國花生的生產現狀
1.1.1 花生生產的國際和國內地位世界主要花生生產國有印度、中國、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美國、緬甸、塞內加爾、乍得和阿根廷等國。2007年我國花生的種植總面積為394.48×104hm4,占世界花生種植面積的16.8%,居世界第二;總產量為1302.75×104t,占世界花生總產量的37.4%,位居世界第一。印度花生的種植面積為670.0×104hm4,占世界花生種植面積的28.6%,居世界第一;但其總產量僅占世界花生總產量的18.9%,位居世界第二。
花生在我國農作物、油料作物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來看,花生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以后的多數年份都保持在3%左右。從我國油料作物生產來看,我國花生的播種面積自2000年以來占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的33%左右,而花生總產則占油料作物總產量的50%左右(表1)。2007年全國花生種植業初級產值達到870億元,在國內主要糧棉油作物中位居第五。

1.1.2 花生播種面積、總產及單產的變化情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花生總產進入歷史上總產最高的時期。2000~2007年八年期間,年均總產達到1418×104t,其中2002年達到1482×104t的歷史最高記錄。然而,自2003年以來,我國花生播種面積逐年減少(表2),從2003年的505.7×10hm2減少到2007年的394.5×104hm2,減少了22%,但花生總產下降幅度只有2.9%,這是因為同期花生的單產水平提高了24.4%,花生單產水平的變化成為現階段影響花生總產的主要因素。

1.2 我國花生的加工利用現狀
花生產量的不斷提高推動了我國花生加工利用總量的增加,利用的途徑和范圍也逐步拓寬。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花生加工產業的不斷發展,各類花生食品大量涌現,榨油仍是花生利用的主要途徑,但花生總產中用于榨油的比例逐年下降,而用于食品加工和直接食用的比例逐年上升。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年均用于榨油的花生占國內花生利用總量的58%,較80年代降低了6個百分點,而年均用于食品加工和直接食用的花生占國內花生利用總量的比例為42%,比80年代相應增加了6個百分點HJ。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花生總產量中約55%用來榨油。在2000~2007年間,我國花生油的總產量年平均為222×104t,總消費量年平均為220×104t。因此,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油生產國,但由于國內需求量大,在供求相抵后,可供出口的花生油數量很少。近8年來,國內食用植物油的消費總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從2000年的1352×104t增長到2007年的2440×104t,年平均增長10.7%。而在同期,花生油的生產供給卻沒有明顯增長,由此導致花生油在國內植物油消費中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7年的8.9%(表3)。

1.3 我國花生的出口貿易現狀
花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具有悠久的國際貿易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花生出口國,年均出口量占世界花生出口總量的20%以上,花生出口量、出口額均位居世界首位。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花生因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凈出口農作物品種之一。
2005、2006和2007年,我國花生出口量分別為74.7、66.1、63.1×104t,分別占世界出口量的42.0%、41.0%和39.5%,雖然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花生出口第一大國4。且我國花生出口結構正在由以出口原料為主向出口原料與制成品并重的方向轉變,以花生為原料制作的食品出口量逐年上升。花生出口范圍也逐漸拓寬,由傳統的東南亞地區逐漸發展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產品質量也顯著提高。
2 我國花生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重視程度不夠,投入水平偏低
長期以來,花生在我國一直被視為次要的經濟作物,相對于糧食作物和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花生生產和產業發展沒有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應有的重視,許多地方將花生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小宗特產作物,生產和技術研發基本放任自流。總體上我國對花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發展投入仍相對滯后,除極少數地方外,花生生產的基礎設施差,同時缺乏基本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沒有充分發揮花生產業在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2 缺乏政策扶持。新技術推廣難度大
直到2008年4月國家財政部下發《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為止,花生才與水稻、小麥、玉米享受同樣的保險保費補貼,但仍沒有與這三種糧食作物一樣享受種植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最低收購價保護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花生種植保險保費補貼的額度相當低?;ㄉa用種量大,投入成本高,種子繁殖系數低,且種子經營的利潤遠遠低于其它農作物。這些因素導致了花生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度非常大。
2.3 機械化程度偏低。生產成本增高
隨著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花生播種和收獲費工的特點已成為花生生產規模及效益增長的重要限制因子。2000年以來,花生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到2005年上漲了22%,總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上漲更快,達24%?;ㄉ鷮賱趧用芗娃r產品,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約占到40%。生產機械化程度偏低,人工成本快速上漲,從根本上削弱了我國花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4 加工技術落后。產業化程度低
花生精加工和深加工程度不夠,新產品開發滯后,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低下。尤其是花生蛋白長期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榨油后的餅粕含有近50%的花生蛋白,只用作飼料等低端產品,產品附加值很低。我國花生加工領域的龍頭企業較少,除魯花集團外,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加工產品不多,檔次不高,綜合效益差,技術開發能力差,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大。
2.5 質量體系不完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
花生是最容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的農產品之一,近幾年,隨著我國花生產業規模的擴大,花生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不斷出現黃曲霉毒素污染現象,尤其是花生出口貿易中黃曲霉毒素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趨勢。生產中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造成花生品質下降,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花生出口的關鍵性因索,并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但是,我國對花生生產、加工和消費及流通中的質量安全問題還缺乏重視,沒有建立有效的質量檢測和控制技術體系。
3 我國花生產業發展展望
3.1 生產展望
“人多地少、糧油爭地”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加快優質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解決花生中低產田的產量問題是當前形勢下提高我國花生產量的主要途徑。影響原料花生總產量變化的兩個因素是花生的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在2003~2007年間,我國花生的種植面積逐年縮減,但由于單產水平的提高,使得花生總產能夠保持在年均1418.3×104t的水平。然而,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單產水平提高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而短期內我國花生總產將不會超過2000~2007年的年均水平。
3.2 市場需求
花生油是一種中高檔食用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是我國華北、東南沿海和一些大城市的主要食用油。據測算,我國現有花生油固定消費人群對花生油的年需求量約為280×104t左右,而2000~2007年我國花生油的年均產量僅為220×104t左右,需要增長20%以上才能滿足需要,因而花生油的供需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國以花生為原料的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由此估計,目前國內花生市場需求總量約1800×104t,而2000~2007年我國花生年均產量是1418×104t,缺口達350×104t以上;到2020年,花生需求量將達2100×104t左右,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增長40%以上,市場需求空間巨大。
3.3 出口貿易
我國花生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相對于我國年均1400×104t的總產量而言,花生凈出口量所占比例較低,約為6%~7%。由于花生播種面積減少、單產和總產增長緩慢,國內對以花生為原料的油脂需求缺口較大,花生生產成本增加,價格優勢降低,可以預測我國花生出口貿易的增長將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