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氛圍;
直覺思維;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A)—0050—01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誘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起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課堂氣氛,平等、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允許他們自由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的創造潛能得到發展。
比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有一道練習題,給了幾個數:90、72、585、78、120、267,問哪些數可以被2除,余數為0?哪些數被3除,余數為0?哪些數被5除,余數為0?學生意識到此題是要計算這些數中哪些分別可以被2整除、被3整除、被5整除,需要計算很多次,非常麻煩。這時,我適時發問:“我們可以不通過計算得到答案嗎?”此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的欲望,他們開始進行小組討論。很快就有學生發現:能被2整除的數末尾必須是2、4、6、8、0,能被5整除的數末尾必須是0或5。這時,我又提出問題:“那么,能被3整除的數也是看數的末尾嗎?”在給學生一些提示后學生得到了結論。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學內容,也為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了理想的環境。
二、啟迪直覺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直覺思維是指不受固定的邏輯規則的約束,對于事物的一種迅速的識別、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也就是直接領悟的思維或認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直覺猜想不能隨便扼殺,而應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由直覺得出的結論。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有一道習題:用5、0、6、7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1)小于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2)大于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我讓學生先認真讀題、觀察,找出這道題目的要求,并讓學生明確小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針對第一問,學生發現只要先確定整數部分,剩下的小數部分就是簡單的三位數的排列。根據要求小于1的整數只有0,那么整數部分就是0,小數部分又必須是三位數,所以就是剩下三位數字的排列。同理,做第二問時,學生自己就直接發現雖然是兩個問題,但做法、思路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直覺思維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抓好“三基”教學,同時要保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直覺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結論,并從理論上給予證明,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以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發散思維富于聯想,思路寬闊,善于分解組合和引申推廣,善于采用各種變通方法。發散思維具有三個特征: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使學生鞏固與深化所學知識,提高解題技巧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比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時有這樣一道習題: △+□=79,○+□=65,○+△=56,求△=?□=?○=?一看題目沒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條件,就有學生小聲說道:“沒有直接用的條件,能不能改變算式,將算式相加或相減呢?”我聽到后,對該生提出表揚,并發問:“那應該怎樣相加或相減呢?”學生經過討論后發現,如果算式之間相減,就要把算式變為兩個圖形相減的形式,沒有辦法繼續計算。這時,就有一個小組提出,可以讓前兩個算式相加,那么就變成:△+□+○+□=144,左邊的算式中有兩個□,還有一個△+○。第三個算式已經告訴我們△+○=56,那么就可以求出兩個□的和為88,即一個□就是44,隨即可以求出△與○。這個小組的想法馬上被其他小組采納,并拓展出不同的方法。此時,又有學生提出,既然前兩個算式可以相加,那么后兩個算式也可以相加,第一個算式和最后一個算式也可以相加。在討論和計算中,又有一個小組提出,他們都將兩個算式相加,能不能將三個算式都相加呢?通過驗證,我們發現,三個算式相加為:△+□+○+□+○+△=200,左邊有兩個△,兩個□,兩個○,它們的和是200,那么,就有:△+□+○=100,把這個算式與第一個算式對比后,發現兩個算式相差了21,就是○=21,同理,再與第二個算式和第三個算式對比,就得到了答案。
可見,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解題思路,并能從多種解法的對比中選擇出最佳解法,總結解題規律,從而使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