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感恩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30—01
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科書中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初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一、對初中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感恩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品質,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所以,教師要通過教育來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轉化為感恩的行為。對初中生來講,感恩教育不可或缺,所以,對初中生開展感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首先,感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實現學校的德育目標;再次,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催化劑;最后,感恩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二、感恩教育的目的
感恩教育的目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1. 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珍愛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父母、祖國和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愛生命就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和社會為學生提供了成長的土壤,珍愛生命就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愛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神,要遠離各種危險。
2. 讓學生認清自身角色,勇于承擔責任。感恩教育就是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擔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3.要讓學生學會處理各種關系,同世界和諧相處。感念自然之恩時,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時,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
三、感恩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 教師首先要做好“感恩”的榜樣。感恩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學技能,善于把感恩教育的目的寓于各種精心創設的情境之中。教師不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更要以身作則。對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還需從周圍的環境中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好“感恩”榜樣,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2.要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感恩意識不是天生的,面對當前中學生感恩之心的“遲鈍”和缺失,作為教師,要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日常教學和生活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營造出實施感恩教育的氛圍。這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內容和素材。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使學生初步認識公民與個人品德、公民與社會公德、公民與家庭美德、公民與社會法德、公民與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問題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如初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熱愛科學,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忠誠老實,追求真理等內容,從各個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感恩文化傳統和道德傳統。
其次,要充分設計和利用各種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說明情境、體驗情境、體諒情境,包括家庭、學校或社區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人際互動事件。
最后,要將感恩教育滲透于生活實踐中。生活實踐是促進中學生把各種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自身素質的中心環節和動力源泉。感恩教育的生活實踐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可以為感恩對象做一件事情,如讓學生親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學會唱一些感恩歌曲,在特定的時間獻給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等,都是很好的實踐形式。